第159章 接风洗尘(1 / 2)

他们昂首挺胸,人人如龙。观其形态,至少也是一地士绅,方才有如此神貌。

见到侯爷仪仗,百姓虽然纷纷自发避让行礼,但脸上并无惧色,反而多有爱戴之情。

路过城中作坊时,只见工厂林立,叮当之声不绝于耳。

贾诩好奇询问,其岁入多少?刘骏随口说出一个数字,引得随行众人倒吸一口凉气。

富可敌国,竟然不是空话!

临入太守府,贾诩与张绣回望淮安:城墙厚实,箭楼密布,守军精神抖擞,装备精良。

这一切,都与贾诩两人想象中那个“偏僻小郡”的景象截然不同。

淮安分明就是一处治理得法、生机勃勃、潜藏实力的都城!

怪不得主公敢言图大事。

当晚,侯府大摆筵席,为张绣、贾诩接风洗尘。

席间觥筹交错,刘骏谈笑风生,对张绣极尽抚慰,对贾诩更是尊崇有加。

其多次亲自敬酒,请教方略,给足了两人面子。这与曹操的轻视,形成鲜明对比。

让张绣暗叹,此行不虚。

贾诩则一边闲谈,一边偷偷观察广陵上下文武。

徐庶、陈庸等人作陪在侧,言谈间皆显露出不俗的见识和对刘骏的衷心拥戴。

赵云、陈到、甘宁等人颇具大将之风。

更令人惊奇的是,淮安侯手下区区普通小兵,竟然能有将校的见识。

起初,贾诩只当是少量精兵如此。可随着一路走来,他发现淮安军中人人如此。

他们识字,条理清晰,令行禁止,自有法度。

之前大军扎营时,淮安军不仅对附近村民秋毫不犯,更是多次拒绝百姓馈赠。

百姓一方死命要送物资劳军,士兵一方坚决不收。如此推拉,平生仅见。

后来,趁一些少年前来接受“考校”,贾诩悄悄询问,才知道淮安侯竟然在百姓受灾时,令大军出动救灾。

而且,这些士兵还曾是村里教村民识字的先生,和训练民兵的教头。

这就令人无比震惊。

军民一家亲,亘古未有!

全民皆兵,更是令人难以想象。

而看到所谓的民兵在接受考校时的表现,不仅贾诩沉默了,就连张绣也在暗自嘀咕:广陵该不会全民皆兵吧。

这些军中看不上的民兵,假如配上兵器、甲胄几乎就是军中精兵。

更让张绣忐忑的是,自己带来的士兵与淮安战兵一比,真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他从未觉得自己的兵是杂兵。如今,这种感觉有了。

好在细看之下,淮安侯也不是没有短板。

首先,他谋士少,武将同样少。

淮安士卒虽精,充当将校尚可,却离成为大将甚远。

总的来说,一句话,投奔广陵,前途是有的,但要拔尖,恐要花点力气了。

宴席过后,休整两日。第三日,后军到达,又是一场迎接、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