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此景,仿佛《圣经·旧约》中那预兆性的语句:“他们在筵席上弹琴鼓瑟,击鼓吹笛,却不顾耶和华的作为…”(阿摩司书6:5)这盛宴上的众人,似乎也在刻意忽略窗外正在积聚的、耶和华般的雷霆之怒,沉溺于最后的狂欢。
尽管风险巨大,杜邦坚持举办招待会有其深层逻辑:
1.维持表象:取消晚会等于公开承认恐惧和局势失控,会严重打击侨民士气并示弱于日方。
2.信息场:这是罕见能集中接触各方人员、直观感受氛围、甚至捕捉只言片语情报的机会。
3.外交姿态:显示法租界当局仍在运转,仍试图维持国际交往的基本规则。
4.稳定人心:一场成功的晚会有助于暂时安抚惶惶人心。
弦乐四重奏演奏的曲目单或许经过特殊安排。例如,突然演奏一曲舒伯特的《死神与少女》,其不安的旋律可能被某些知情人解读为紧急危险的警告;而一曲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的欢快节奏,可能又意味着暂时安全,按计划进行。音乐成了公开场合下的秘密通讯频道。
晚宴进行到一半,气氛在酒精和食物的作用下略显“松弛”时,领事馆警务总监勒克莱尔忽然步履急促但竭力控制地穿过人群,走到杜邦身边,俯身低语。杜邦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一刹那,虽然迅速恢复,但眼神骤然变得无比锐利。他微微颔首,示意勒克莱尔离开,然后举起酒杯,试图用一句玩笑话吸引大家注意,掩盖这个小插曲。
但就在这一刻——
砰!
一声清脆、尖锐、毫无疑问是枪响的声音,猛地从领事馆花园方向传来,瞬间击碎了玻璃窗、音乐声和所有的谈话声!
那声枪响,像一把冰冷的巨斧,劈开了宴会厅内所有温暖、虚假的声浪。音乐戛然而止。女人的尖叫声被扼在喉咙里。男人的谈笑僵在脸上。酒杯从颤抖的手指间滑落,摔碎在大理石地面上的声音,此刻听起来都显得微不足道。时间仿佛凝固了。每一个人都能清晰地听到自己心脏疯狂擂鼓般的跳动声。
水晶吊灯的光芒依旧璀璨,却不再照亮欢颜,而是照亮了一张张写满惊愕、恐惧和茫然的脸庞。圣诞树上的装饰球,冰冷地反射着这突如其来的寂静与混乱。窗外的雨声,此刻听来格外清晰,如同为这场骤然落幕的盛宴奏响的、冷酷无情的背景乐。
阿尔贝·杜邦总领事站在原地,手中的酒杯稳如磐石,但他脸上的血色已褪得干干净净。他最深的担忧,以最激烈、最无法预料的方式,变成了现实。
圣诞夜的枪声,已经响起。
序幕落下,正剧开始。而第一幕,就是血腥与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