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大明:我朱高煦,海外立国大汉 > 第422章 不为人知的朱棣布谋,叔侄战前的隔空对视

第422章 不为人知的朱棣布谋,叔侄战前的隔空对视(1 / 2)

朱高煦遥遥看着城头,脑海中却是出现了当初他在京城时的一幕幕。

想当初,若是有得选,他也是想要做一个逍遥富贵王爷的,然而最终还是选择了出去。

其实他在大明以内待的时间并不长,可以说很短。

他也并没有太多的感慨,但脑海中的画面,大部分都还是与朱棣的,少部分是与朱高炽、朱高燧的。

中间他与朱棣确实有过矛盾,当初朱棣那道密旨,也确实让他有意见,但朱棣对他,他也清楚,可以说已经是很好了。

当初靳荣所带紫山大营的那一营兵马,是朱棣同意让他带出来的。

他的王府三卫,也是朱棣同意之后他才可以带出来的。

若是没有这些,仅仅靠他的护卫队,想要做什么,很难。

出发前给他准备了不少钱粮物资以及人才,将张辅给他,出去了之后他就扣留了一部分海船,朱棣也当默认,后续又给他不少支持。

这些,都是他安身立命之本。

他虽然不知道朱棣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但君子论迹不论心,起码朱棣做的这些,是真的帮了他很多。

哪怕是最后,不也给他迁移了那么多汉人出来,他才得以做到大汉是以汉人为主体的结构啊。

朱棣做的这些,他都记得,并没有忘。

想着这些,又想到了朱棣在他怀中的逝世,朱高煦心头一时都有些复杂。

现在,他似乎有些理解什么是近乡情怯了。

至于少部分想的朱高炽与朱高燧,尽管他和朱高炽不对付,但就朱高炽在他出海之后实际做的,当得起他的那一声大哥了。

而朱高燧,最后虽然背刺了他,但背刺他之前,也确实帮了他。

这些,都是事实。

除了这些,更为重要的,就是在这个大明,他最为熟悉的,就是朱棣、朱高炽、朱高燧三人了。

而这三人,偏偏已经有两人去世,一人疯了,才让他一时有些留念。

“人呐,果然是念旧的,当初拥有时不曾在意,如今失去了,反而开始怀念。

张辅,你说人是不是很怪?”

朱高煦很是感慨,当初在京城时,想的都是与这几人斗来斗去。

如今朱棣与朱高炽已死,朱高燧已疯,不仅没有半分欣喜,反而怀念与感叹,让朱高煦都不禁发出感慨。

张辅听着朱高煦的话,目光缓缓从京城城头移向朱高煦。

“王爷,这些臣不懂,但臣确实对太宗皇帝有怀念。

当初跟随太宗皇帝靖难,本抱着继承家父之心,战死沙场的想法,最终却是打了出来。

若是没有跟随太宗皇帝靖难,臣恐怕会和父亲一样,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百户、千户吧,能够成为一个镇抚,都是烧高香了。

后跟随王爷出海,当初臣也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能够回来。

不怕王爷多心,臣当时不过是因为太宗皇帝的圣旨,以及与王爷本身关系好,才选择接旨,跟随王爷。

若非是跟随王爷,臣当时恐怕会抗旨,都不愿接旨。

如今回想,变化实在太大,更没有想到,还能有回来的这一天。

等入城,臣想去拜见太宗皇帝,还请王爷可以应允。”

张辅说了很多,其实当初朱棣让他跟随朱高煦出去,他也是真有纠结过,惶恐不安过的。

后面接受,也是如他所说,因为他与朱高煦的关系亲近,并没有像历史上后期那样生疏,以及那时候的朱高煦,还没有让人失望。

尤其是朱高煦已经展现出来的能力,这些才是张辅愿意放下大明的那些跟随朱高煦出来的原因。

其实这些都是还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这是朱棣下的圣旨,他没法违背。

一旦违背,他就得做好身死,亦或者从此被边缘化的准备。

对比起那个后果,接受圣旨跟随朱高煦出去,成了他唯一的选择。

因为他无法放下整个家族,毕竟随着张玉战死,张家,就靠着他来撑。

他的那两个叔叔,都实在无法挑起大梁。

朱高煦听着张辅说着这些过往,随即也是来了兴趣。

“文弼,我很好奇,你对太宗皇帝,以及里面的那人,心中就没有想法吗?

当初你可是大明的新城侯,那时你又在安南,按道理,待你班师回朝,必然会进封国公。

然而这个时候,太宗皇帝却是让你跟我出海。

那时候出海,可是相当于在大明断送了前程,你心中真没有想法?

而里面那人,原本有你在,你妹子昭懿贵妃是不用殉葬的,但因为你跟着我一起出海,却是依旧被他执行了殉葬。

你心里对他,以及对我,有没有想法?”

朱高煦看着张辅,他是真的想要知道,张辅难道就真的对这些都没有什么意见?

他不信。

只要是人,多少都会有想法,有意见的。

至于张辅之妹昭懿贵妃,其实作为贵妃,又有张辅在,怎么也不会出现在殉葬名单之内,但偏偏进入到了殉葬之内,要说朱瞻基没有操作,没人会信。

殉葬制度,这是从朱元璋开始定下的,这算是朱元璋捡回来的一个陋习。

除此之外,朱高煦也很是好奇,当初张辅难道就真的心甘情愿跟随他出海?

以前他没有跟张辅好好聊过这些,如今回来了,一时话赶话,聊到了这里,他是真的格外的好奇。

张辅闻言,神情一阵低落,整个人都显得有些哀伤。

“王爷,若是没有想法,那是不可能的。

当初臣知道臣妹殉葬的消息,臣那时很生气,很悲愤。

臣虽然跟随王爷出海,可当初太宗皇帝靖难之时,臣也出了大力,有大功。

后率军出征安南,臣也做到了,成功攻灭安南。

然而臣妹却是成了殉葬五人之一,当时臣很是愤慨,对京城那位,臣有恨意。

但对太宗皇帝,臣并没有。

当初太宗皇帝让臣跟随王爷出海,其实还给臣安排了一个秘密任务,那就是看王爷有没有异心。

若是王爷有异心,是在学太宗皇帝为起兵靖难而准备,那臣就是太宗皇帝的一把刀。

除此之外,臣什么也不用管,王爷怎么安排臣,臣便怎么做。

出海之后,王爷也确实没有这方面的动作,臣也从未与太宗皇帝联系过。

直到上次太宗皇帝来到大汉,那时太宗皇帝送来密信,让臣从此不再理会任务,全心全意跟随王爷。

这件事其实臣也一直在想,找个机会与王爷说。

臣可以立誓,当初虽有太宗皇帝的秘密任务,但臣自出海之后,从未与太宗皇帝有过联系。

其实这也是当初臣极为纠结与犹豫的,但圣命难违,臣没有办法。

而对王爷,臣从未有过任何想法,反而臣觉得亏欠王爷。

当初王爷让小女为世子妃,臣当时拒绝过,那并不是臣的推辞,而是臣真的感到羞愧。

臣自知死罪,但臣绝对没有泄露大汉任何秘密,请王爷相信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