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柴佬听着朱高煦的话语,心头也是彻底放松下来。
对于原本倭国的那些倭人,他同样有着极大的反感,如今大汉攻下的诸多疆域之中,唯独就是倭人给了他这个感觉。
如今有了朱高煦确定的全面支持,他也可以放开手脚去做了。
既然那些倭人不想过好日子,还在想着那些有的没的,那就让这些倭人别过日子了。
刚才他对朱高煦说的那些数量,许柴佬都还是保守说的,如今得到了朱高煦的态度,过后清理起来,他可就不仅是清理那么点人了。
“王爷,若是您同意了,那得让刘林的大军配合臣,在明年五月之前,也就是一年的时间内,臣必然将平东与安东二省之地彻底稳定!”
“行,在这件事结束之前,我会让刘林他们全程配合你行事。”
对许柴佬的要求,朱高煦直接同意,处理那些闹事的倭人,他的态度向来是坚决的。
商量好这些事情,又与许柴佬聊了一会,朱高煦随即开始说起了正事。
“这次正好你们都在,也知道大汉接下来要扩张的事情,你们有没有什么想法,都说一说。”
朱高煦话音落下,许柴佬完全没有想开口的想法。
他原本就在外面处理地方上的事情,后面又去了原本倭国、琉球划分出来的三省之地,对这些,他的了解程度可是不够。
而且有着王玉在这里,许柴佬一点也不着急,他知道王玉肯定有想法。
对于自己所不熟悉的,许柴佬丝毫没有想要卖弄的想法。
王玉也没有谦让,闻言后当即开口。
“王爷,其实大汉理应出兵,上次维查耶纳伽尔国的商人在大汉如此挑衅,且维查耶纳伽尔国与泰达米尔国、孟加拉国结盟,直接喊出抗汉同盟这样的话语。
如今莱迪国、羯陵伽国、俱蓝国、吉吉拉特国等数国先后加入,并且在王爷所说的南亚地区宣扬大汉威胁,污蔑我大汉之名。
之前我们一直在忙着安置迁移的汉人,集中了全国之力做这件事。
如今,是时候找他们算算这些账了,我们有正当理由出兵。
臣建议,此事可在朝会上决定,决定之后,还需将此事通传全国各地,民意必然沸腾。”
朱高煦听着这些,脸上也是缓缓浮现出了笑容,丝毫没有因为这些而有任何的恼怒。
其实维查耶纳伽尔等国的结盟,他早早就知道了,这几个小国的小动作越来越大,不断在试探他,试探大汉。
之前就有消息传来,有其他小国加入这个所谓的‘抗汉联盟’,他也没有做出任何动作。
其实不仅是因为大汉在全力迁移安置人口,哪怕大汉集中了所有力量做迁移安置的事情,但震慑这些小国的力量,还是有的。
朱高煦之所以没有任何动作,就是让这些人越来越猖狂。
正如他上次所说的,欲要使人灭亡,先使人疯狂。
这几个小国越疯狂,越是肆无忌惮,越是上蹿下跳,他就越有理由出兵。
如今随着抗汉意识逐渐出现,大汉再度出兵,朱高煦现在都需要要有理由,正当出兵攻打。
毕竟打一些零散的小国和打联合起来的同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同时,这次他就是要彻底击碎那些人的幻想,让那些人知道,大汉一统之势不可阻挡。
所谓的结盟,在大汉面前不堪一击,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只会招来大汉的怒火。
以往的统一,都是在中原大地,但现在,朱高煦要重新定义统一的概念。
同样是大汉,日月所照,山河所至,皆为汉土。
这,没毛病吧?
这个世界分裂成如此之多的小国,像什么话,让那位秦始皇看到了,统一的强迫症都得看出来。
他如今要打造统一的理念,让所有汉人不再将目光局限在中原那么些地方,而是还要放在外面。
汉人就有一点好,只要打下来,只要打下来只能维持稳定,逐渐发展起来后,哪怕过后再怎么乱,但那些疆域,都将会被默认为汉人疆域。
无论是谁想要当皇帝,不将这些地方全部拿下,有什么资格称帝?
统一,是每个汉人的执念,大统一王朝,是每个帝王愿景。
历朝历代的一统理念,如今已经不合适,他需要重新定义新的一统理念,要给后人一个恢弘的目标。
朱高煦听着王玉的话语,并没有插话打乱,这时王玉的声音再度传来。
“而既然有了出兵的理由,也决定了出兵,臣建议,大汉这次必须要以雷霆之势攻灭这几个小国。
不仅要彻底攻灭,并且还需要狠辣的手段进行搭配,从而可以更好的震慑周边诸国。
这次大汉所需要打出来的,就是要告诉其他小国,结盟抗汉,没有任何作用,只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而若是肯主动并入大汉,成为大汉一地,才有活路,才是一个最好的归宿。
唯有如此,才能让其他小国不敢连横,大汉可以不用担心再有人形成抗汉联盟。
当初王爷所说的东南亚之地,同样也有抗汉联盟,但最终被消灭了,但我们还是心善了,并没有将那些人全部斩杀。
如今南亚之地再次出现抗汉联盟,这次,我们绝不可再有一丝心慈手软!”
王玉一脸的坚决与狠辣,哪怕是文臣,但该有的狠,他是有的。
大汉的文臣可不是大明的文臣,在对外这一块,在朝廷利益这一块,一致团结得很,对敌人这一块,每个人也都狠得很。
如今大汉有条件的家室培养子嗣,又已经在开始向着君子六艺靠拢了。
是的,那个消失已久的君子六艺培养,如今又渐渐开始在大汉复苏。
在唐以前,以往的人才,哪一个不是全能型人才?
以前的文臣,那可都是妥妥的上马能杀敌,下马能治国,丝毫不像如今,真就提刀都费劲。
而对人才进行全方面的培养,再对擅长的方向进行细致培养,朱高煦也是一直赞成的,只不过这个培养,无法推行开来。
因为需要的资源实在太大,只有家境殷实的人才可以这样做。
而在国子监,朱高煦也有开始组建人才专项培养班,预计的是三十人为规模,每年一期,自小开始培养,为朝廷直接培养这样的全能型人才,以提高大汉的人才储备。
包括科技方面,朱高煦同样也组建了尖子班,同样从大汉各地挑选三十个苗子,自小开始培养,用以培养出大汉需要的特别人才。
这每年挑选出来的六十人,都是由朱高煦直接负责,任何人都没有推荐资格,挑选的人都是按照朱高煦的要求去做的,且挑选出来之后,朱高煦还要进行复测。
只要达到要求,那么从开始培养到最后成才,所有的费用都是由朝廷出,准确来说是朱高煦的府库出这笔钱。
别看每年各自只招三十个人,并不多,但如今只是刚开始,只要能够一直实行下去,长年累月之下,人才只会越来越充足。
这也是朱高煦一直深刻所铭记以及在做的,国家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都需要顶尖人才为支撑。
只有有了人才,才能保持进步,才能促进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