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一脸认真的看着朱棣,这件事其实他已经劝了朱棣很多次,但奈何朱棣就是不听。
现在他病重,已经没有精力再继续处理政务,他只想让朱棣尽快让浙江稳定下来。
这段时间,大明通过已经改革的商业与解除海禁的海贸,大明已经在渐渐恢复国力,但浙江的血雨腥风,却是一直在持续。
不仅是浙江一地,包括朝廷,如今也是人人自危,因为在浙江处理事务的杨荣与杨溥,都被朱高煦陷害打入诏狱。
满朝官员,风声鹤唳,各种声音不断在出现,这对朝廷而言,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朱棣看着已经一脸虚弱又苍白,说话的声音都有些无力的朱高炽还在关心着国事,心中也有些感动。
浙江的事情,包括姚广孝临终前也在劝他,但他无比清楚那里的事情。
两人所说的,他都很清楚,比两人都更加清楚。
朱高炽说的,他相信有真心,这是他欣慰的地方,但他并没有全信,因为在浙江处理事务的杨荣与杨溥,这两个东宫的心腹,被打入了诏狱。
这两人被打入诏狱,他知道是朱高燧陷害的,但杨荣与杨溥的进度确实也太慢了,他也顺势同意了朱高燧。
如今满朝风声鹤唳,他同样知道,但这些,能怪他吗?
若是这些人当初同意实行新政,他又何至于用这样的手段?
那些人跳得越欢,朱棣就越发的坚定,因为这样的压力,他扛得住。
而若是换成朱瞻基,未必扛得住,他必须要去完成,不然后面根本难以做到。
那些人的心思不纯,他也同样知道,尽管他在用,但他一直也都有防范。
而用朱高燧的效果,也是格外的好,浙江那里的新政,已经全面开始推行下去。
尽管他清楚朱高炽也有一定的私心,但浙江的事情,也确实是该结束了,朱高燧的使命,已经完成了。
看着朱高炽,朱棣缓缓开口。
“老大,你安心调理身子,有我在,大明乱不了,我会处理好的。”
朱高炽听着朱棣的话语,心头越发沉重,气息都变得越发的不稳,咳嗽一时加剧,顿时让朱棣心头一紧。
“老大,你不要想太多,浙江已经开始推行新政,很快就会稳定下来。
老三的事情,我会处理的,你就好好养病,听话。”
朱高炽缓了一阵,才稍微好受一些。
听着朱棣这样安慰的话语,他已经不知多久没有听到了。
但此刻他无暇顾及这些,继续说道:“爹,我知道你对那些人还有不放心,您之前教导我,对他们可以用,也要防。
我也确实在这样做,不过既然要用他们,该有的信任,还是要给。
也请爹能够多一些信任给他们,朝廷若是不用他们,就没人可用了。
新政也好,还是之前也罢,其实我就是想要天下安定,哪怕就是新政的推行,也应该缓步稳定推行。
当初爷爷曾教导过我,一国之事,切莫操之过急,需根据实际三思而后行,徐徐图之,天下的安定,才是重中之重。
因为无论实行什么政策,最终想要得到的,就是既能利好朝廷,又能利好百姓,也就是需要稳定。
之前浙江的不稳定,浙江的赋税,不仅推迟了数月才运抵国库,就连数目,都比往常少了许多。
但偏偏浙江百姓所缴纳的赋税,却是一分不少,有的甚至比之前更多了,许多地方连个主官都没有,当地陷入混乱。
老三又大肆提拔自己的亲信,打着推行新政的大旗,实际却是民不聊生,整个浙江,完全乱了。
新政确实推行了,但若是这个乱象不制止,真的有利朝廷,有利百姓了吗?
爹,收起您的任性吧,也给他们多一些信任吧。
大明好不容易停下了兵戈,多给各地一些稳定。”
朱高炽说了很多,其实有很多是他不敢对朱棣说的,但如今他已经管不着了。
他就剩下这么点日子了,心里的那些话,他也不想再忍了。
他确实也有私心,因为朱高燧不断再针对与他有关联的官员,不少人被打入诏狱,不少人被杀。
但他也确实是为了朝廷与百姓,他提拔与任用的那些人,他自认为是没错的,都是有能力的人。
朱棣听着朱高炽的心里话,也是缓缓开口。
“你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新政所带来的利,你也是知道的,若是当初他们配合,又如何会有今日?
你以为浙江的混乱,朝堂的人心不安是我引起的?
不,不是朕,是他们,是那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他们抱成一团的那些人以及和他们关联的那些人的利益而挑起的。
这些人,枉顾朝廷,枉顾江山社稷,和朝廷对着干,抵抗新政,方有今日。
朕给了他们另外一条路,取消了商籍,没有了贱籍,只要缴纳商税,他们可以通过经商得到更多的财富,如同老二大汉的那些人一样。
可他们呢,不仅想要得到财富,还想要霸占大量土地,有的人甚至将一个村的大部分良田通过各种手段强行占据,大明的百姓成了他的佃农,但赋税却是让百姓承担。
这样的事,在浙江就有多起。
百姓没有了自己的田地,还要承受赋税之重,他们活不下去,那他们就会造大明的反!造我们朱家的反!
老大,你告诉我,我该怎么去相信那些人?
在你心中,这一切都是我的错吗?是朕这个大明皇帝的错吗?
难道就因为他们的反抗,朕就必须要退让吗?为了保全他们的利益,舍弃朝廷,舍弃大明天下百姓吗?”
朱棣此刻是一点面子都没有给朱高炽留,哪怕朱高炽病重。
这是根本原则问题,事关大明基业,朱高炽纵然病重,也不行!
姚广孝说这个问题他没有反驳,不仅是因为姚广孝就剩最后一口气了,而是跟姚广孝说这些也没有必要。
但朱高炽不同,朱高炽是太子,哪怕时日也无多,但更是他儿子,为了不让芥蒂增大,他可以解释。
尤其是旁边还有一个朱瞻基听着,他必须要把这些解释清楚。
不然朱高炽这番话,他要是不反驳,那所有的错都是他的吗?
朱高炽是站在那些人的角度上考虑这件事,当然也有站在太子的角度上,只不过侧重不大罢了。
这些也是为什么朱高燧后面在浙江又杀了不少人,他都没有管束,哪怕是朱高燧想要斗倒杨荣、杨溥这些人,他都默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