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胡广内心是惊骇的。
金幼孜,他们的好友,大明内阁次辅,右春坊大学士,翰林院侍讲,官阶奉议大夫,朱高炽的老师,为朱棣讲解春秋经,多次主持科举会试,朱棣北征时随行,参与重修朱棣的实录,等等,还有许多。
其实他与金幼孜的关系并不怎么好,他们虽然都是支持朱高炽的人,金幼孜与杨荣等人关系更佳。
但如今就因为这件事,直接被朱棣打入锦衣卫诏狱,没有任何审讯,更是没有掌握任何罪证之下啊。
想想之前因为发声反对朱棣攻伐安南的解缙,后面还不是死了,哪怕朱棣给了理由,但他们哪里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啊。
如今的金幼孜,何尝不是下一个解缙,而他自己,如今承担起这件事,又何尝没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解缙?
他没有同情金幼孜,他不过是因为兔死狐悲,怕下一个就是他自己罢了。
想他们这些人,都已经跟随朱棣许久,不知多少次在大殿内推心置腹,如今朱棣说拿下就拿下了。
朱棣的无情,让他更是明白,这件事已经没有任何转圜的余地,他只有全力去做好这件事,不然,下一个就是他。
而朱棣刚才说出来的那番话,胡广都可以想象,浙东之地,在他去后会变成怎样的人间炼狱。
尤其派遣大军,增派锦衣卫,到时浙东之地,恐怕要血流成河。
普通百姓怎么样他不知道,他只知道浙东的读书人,以及官吏,全部都将面临灭顶之灾。
一番诛族下来,那么一块地方,起码得死数万人。
这还是直接被处死的,后面被处置的,数万人恐怕都不够,这是要奔着十万的大关冲去了。
想想那个场景,胡广都是一阵头皮发麻,朱元璋洪武时期的四大案,也不过如此规模了吧?
然而随着他接手,到时这些所有的恶名,都将会是他来背,他胡广将会成为永乐一朝的酷吏,因为这些骂名,不能由朱棣来背。
但胡广没有任何选择,朱棣最后的问句,他听得明白,这次他要是敢拒绝,回到家中就得面临锦衣卫搜查,没罪也能给他找出罪证,更何况他自己确实也不怎么干净。
背了这些骂名,做好这件事,起码他的位置是彻底稳了,哪怕朱棣与朱高炽都去了,朱瞻基登基,他依旧可以留在朝堂,他的子嗣,都将会得到重用。
一边是死,一边是看似凶险,实则通天路,他知道该怎么选。
什么表现自己的气节,都是虚的,人活在世上,为名为利为己,没有什么好丢人的。
一旁的朱高炽、杨士奇等人,同样纷纷大惊失色。
尤其是朱高炽,他是真没有想到,这件事怎么就突然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朱棣这明显就是要开始大开杀戒了。
朱高炽很是惊恐,朱棣这一刀砍下去,整个浙东,他很清楚,恐怕基本不会有什么活人了。
想当初洪武时期的四大案,是那么的触目惊心,让所有人都避之不及,朱元璋更甚至不知被多少人大骂成暴君,亡国之君,出身更是被拿出来反复鞭尸。
到了现在,那些好不容易被淡忘,朱棣现在再这样大杀特杀一次,他们老朱家,就真的不得人心,没有人敢做大明的官了。
“皇上,此举不可啊!那些人如今只是一时气愤,朝廷要做的是对他们进行安抚,给他们讲清楚新政,而不是一味的杀。
杀戮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朝廷与地方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乃霍乱之根本。
而金幼孜为朝廷重臣,到了浙东,前面进展都很顺利,如今浙东之人大部分反对,他推进不顺,乃情理之中,为那些人求情,也是担心皇上愤怒之下做出冲动之举,遭受天下人非议。
还请皇上查明原因,不可轻易打入诏狱,以寒士子为国为民的炙热之心啊。”
朱高炽跪在地上,匍匐着身子,声嘶力竭的反对着。
杨士奇等人纷纷见状,当即纷纷跪倒在地。
“请皇上三思。”
朱棣双眼死死的盯着朱高炽,完全没有去看杨士奇等人。
他是怎么也没有想到,朱高炽为了金幼孜,为了那些人,竟然会这样说。
杀那些人是霍乱的根源?他寒了士子为国为民的炙热之心?
这可真是一个好大的帽子啊,这就是他的亲儿子,他亲自挑的太子!
不对,其实最开始他并不想立朱高炽为太子的,他考虑过朱高煦,也考虑过朱高燧,只不过朱高炽是嫡长。
立嫡立长,这是历朝历代都在遵循的,且当时徐皇后也是支持立嫡立长的人。
更重要的是,朱高炽是朱元璋钦定的世子,他无力改变,且他又喜欢朱瞻基,可以说更多是因为朱瞻基,朱高炽才是太子。
朱棣双眼通红,头疼欲裂,此刻双脚似乎都有些站不稳,只有扶着身旁的龙案,才能站稳不倒下。
朱棣右手撑着龙案,左手叉腰,弯着身,没有去看任何人。
“胡广,朕给你说的,你既然都听明白了,下去执行吧。”
“杨士奇,你带着其余人,给朕盯着这件事,新政必须推行,任何人想要阻挠,皆斩!
立即开始挑选官吏进入浙东,那些人既然罢官,地方事务,必须要有人尽快接手。
下去吧。”
杨士奇与胡广等人此刻完全不敢逗留,刚才的反对,以及为金幼孜的求情,都是因为朱高炽先开口,他们只是想要借此给朱棣上压力,想让朱棣不再推行新政罢了。
如今反对无用之下,没有一个人想过用自己的命去死谏朱棣。
死谏在这些人眼中,是愚蠢的,愚不可及的方式。
当所有人离开后,朱棣这才缓缓看向朱高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