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大明:我朱高煦,海外立国大汉 > 第203章 于谦现身大汉,关乎大汉大国脸面与意义重大的绝对盛事!

第203章 于谦现身大汉,关乎大汉大国脸面与意义重大的绝对盛事!(2 / 2)

因为这样从汉京学院出来的人,名义上可以算作是天子门生,进入朝堂后,就是天然亲近大汉君王的臣子。

而能够进入汉京学院,以顺利从汉京学院毕业的人,足以说明非常的优秀,是极为拔尖的。

至于到后面汉京学院的学子步入朝堂后会不会自成党派,他也不怕,因为汉京学院的学子本身来自各地,乡党也是会有影响的,而且在其他方面,他也有做出限制的。

一言堂不可取,但院党同样不可取。

朱高煦迫不及待的开始看起了清单,科举与那毕业的两千三百多人固然值得高兴,但能入国子监的,他更加看重,因为能入国子监,说明非常的优秀拔尖,没有出色的能力与才华,还真不行。

朱高煦仔细的看下去,年纪最大的有三十四岁,年纪最小也是二十五岁。

出现这个差异,也是因为当初第一批招生,其中很多人都是为了达到快速养成,尽快出来补足大汉基层官吏缺额的。

一般正常从省学毕业的年纪,是在二十一、二十二岁左右。

看完省学直入国子监的名单,朱高煦也是一脸感叹,果然有的人是真的强,只是之前没有那个机缘,没有人给读书的机会,如今才得以展现。

随后看到府学直入国子监的三人,这三人,能够从府学被教育部与国子监的学士认可直入,可见未来的潜力,更大。

然而看到名字后,朱高煦直接愣住了,因为他看到了无比熟悉的两个字,于谦!

朱高煦反复确认着信息,于谦,原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现汉京东城外河村人,大汉新武四年从大明迁移而来的第二批少年,现十六岁。

看着这些信息,朱高煦心中一时都惊了惊,之前在大明时,朱棣答应给他迁移过来的少年之中居然还有着于谦?

之前朱高煦是真不知道啊,这些信息足以说明,这个于谦,基本就是他想的那个于谦了,现在在他的大汉了。

“真是造化弄人,没想到于谦竟然来到大汉了,那大明不是少了一个柱石?大汉白捡一个柱国之才?”

朱高煦笑得很是高兴,任谁凭空得到这样一个人,都会高兴。

果然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发热,进入府学三年,如今就展现出了能够直入国子监的能力了。

至于另外两人,虽然同样优秀,但年纪就比于谦大了几岁,但能够从府学直入国子监的,都是非常优秀的。

朱高煦没有再去关注,如今刚从府学毕业的于谦,想要成为历史上那个于谦,路还长呢。

而且进了国子监,他自然能够看到,他又何必急于一时。

朱高煦看完后,随即看向陈治平,目光很是欣慰,陈治平这次是真给了他一个惊喜,不仅仅只是于谦的惊喜,而是真的出人才了。

“不错,你们挑选出来的这些人,理由都很充分,过后你递个折子上来,我批复就可以了。

至于明年的科举,若是举行大科举,那就是大汉第一次进行这般规模庞大的科举了,必须要隆重,且不能有任何疏漏。”

“韦达,去叫王玉入宫!”

大汉至今没有举行过像样的科举,不是朱高煦不想举行,而是之前都是直录的,这里适合的读书人,都被直接用了,还怎么科举?

之前真举行了,都没有人可以参与,而且为了配合教育部,新武三年时,朱高煦就下旨要经过省学毕业后,才能参与科举。

这样做也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进入大汉的教育系统,哪怕是大汉官员武将的子嗣,哪怕再有才华,只要没有省学毕业这个流程,就无法参与科举,无法入仕。

明年也是最早那一批入省学的人毕业的时间,后续每年都将会毕业学子,科举也只能从明年开始。

从明年开始,大汉的缺额就能逐渐补上,这也是投入了这么多年的教育部,大汉终于有了学院制度以来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且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如今明年要举行的科举,又是规模浩大的科举,这是大汉第一次举行,关乎大汉的脸面,朱高煦都无比的看重。

科举只要举行,就代表大汉的官吏选拔制度,彻底完善,可以说意义重大,整个大汉都关注的重点。

陈治平在一旁,也是激动与火热的,作为大汉教育的一把手,看着如今科举盛世的到来,格外的期盼。

看着一脸高兴又凝重的朱高煦,陈治平平复心绪,当即出声。

“王爷,隆重是必然的,这是整个大汉的盛事。

另外王爷,教育部此次也算是完成了王爷与朝廷的任务,科举之后,可否优先给教育部补一些差额?

臣也知各部、各司、各局以及地方都缺少人手,臣挑选了一百三十二人,这些都是适合在教育部做事的,还请王爷应允。”

朱高煦见陈治平又拿出一份名单,一拍脑门,他就知道,陈治平这人肯定不会只是说这事,原来在这里等着他。

朱高煦拿过大致看了看,上面也基本说明了为什么要留在教育部的原因。

朱高煦看向陈治平,玩味的笑了。

“治平啊,你现在也开始给本王玩起了声东击西啊。

这次你教育部确实立了大功,大汉能够在明年举行科举,你与教育部功不可没,尤其是你。

你的付出,本王都看在眼里,前期亲力亲为,亲身奔走各方,才有如今。

这次你的要求本王允了,也不用一百三十二人,直接给你三百人的名额。

但是本王有一个要求,大汉刚打下来的疆域,也就是原本满刺加国之地,以及爪哇几个小国之地,包括满者伯夷,教育部需要尽快建立起培养制度。

同时还要让这几地的尽快熟悉汉语,使用汉语,当地官府会全力配合教育部行事。

这不是本王和你交换,而是给你以及教育部的任务,既然是教育部,那就要将这些事做好。”

朱高煦看着陈治平,想要从他手里拿好处,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教育部的功劳,他过后会有赏赐,爵位那些待到后面,他都会一一册封。

教育部的重任,也不仅仅只是培养人才那么简单,文化同化的重任,也在教育部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