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看着王玉,此刻饶是他也是见识过大风大浪的人,都被王玉的这番话给惊呆了。
实在是王玉说的,他都没有这样想过,这事要是发生在朱棣以后的时期,这个可能性还有,但如今还是永乐时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大明终其一朝,皇权仅次于朱元璋洪武时期的永乐时期,这样的事真能发生?
朱高煦快速回过神来,肃声开口。
“王玉,此事不可再说,若是别人有这个可能,但老爷子,绝无可能!”
这是朱高煦对朱棣的相信,一个连亲儿子下毒都能及时被发现的皇帝,更何况是那些臣子想要出手?
而且真要是朱棣莫名其妙出事,他肯定不会答应,朱高燧也不会答应。
因为那些人都敢对朱棣这样下手了,那对他和朱高燧而言,岂不是更加没有底线?
更何况这件事一旦发生,即便是朱高炽,都没法容忍,这是皇家子嗣的绝对底线,任何人都不能逾越的。
之所以在明朝中后期可以这样做,而且历史上也可能已经是这样做了,因为那时皇权被分割得极为厉害,而除了皇帝,
不是有一句话嘛,皇帝若是不好,那就换一个皇帝,只要姓朱就行。
而在永乐时期不会出现的原因,则是朝中还没有那样的权臣,没有任何一个臣子有着那样的权力。
尤其是如今内阁的那几个辅臣,还不是后面那些没有底线的人,如今的这些人,还是有一定的底线的。
更重要的,还是他对朱棣的信任,他相信朱棣对朝廷有着绝对的把控。
朱棣也相当于算半个开国皇帝了,本身又经历了洪武时期的风云,要是没有手段,真把朱棣当成一个武夫,那才是天大的笑话了。
王玉闻言,犹豫许久,但依旧还是没有忍住。
“王爷,皇上对朝廷确实把控极强,又有锦衣卫,但此次皇上展现出的态度,与天下官员、士绅、富商,已经是站到了对立面。
若是皇上用人在前面挡着还好,那些人也不会对皇上有想法,但如今却是皇上亲自入场,直接形成了对立。
这些人数目庞大,难免会有人铤而走险,亦或者被他人利用,不得不防啊。
只有当今皇上健在,对大汉而言才是最好的,一旦皇上有所不测,太子继位登基,加上如今我大汉开始扩张,实力正在增强,到时必然会对大汉进行打压。
如今大汉还是太小了一些,起码也要再等十年,大汉才不惧大明的施压。
皇上不能有任何闪失,才是对大汉最为有利的。”
这些话王玉其实也不想说,因为他是一个外臣,这件事涉及到朱棣的安危,太过于敏感,但他依旧说了出来。
他不悔,也不怕朱高煦因为这事对他有猜忌,亦或者惩戒他,他必须要给朱高煦将这些利弊说清楚。
因为他知道一点,无论是朱棣还是朱高煦,久居庙堂之上,不知道面那些人之间形成的利益链条。
尤其是如今还有朱高炽在的情况下,加上朱高炽又是文官所期待继位登基的太子,朱高煦又在海外,朱高燧翻不起什么风浪,外部条件已经形成了。
而朱棣与朱高炽两人对待大汉的态度,可以说完全不同,必然会发生的,就是朱高炽绝不会像朱棣那样,时不时支援大汉,反而会想办法来打压大汉。
要不是涉及到大汉,他都不会这样提醒朱高煦。
朱高煦听后,也在认真的再度思考着,王玉说的,他其实相信可能会发生,这个可能性是真的不小。
亡命之徒一直都有的,并不会因为朱棣是皇帝,天下人都不敢,那样天下都没有造反的事情发生了。
朱高煦唯一考虑的,就是朱棣本身的掌控,因为想要对朱棣下手,必须要亲近朱棣,要在朱棣身边,最好的方式,就是下毒。
然而身为锦衣卫指挥使的朱高燧已经亲身示范过了,朱高燧这样掌握锦衣卫的人都走不通,其他人还想走得通?真当现在还是巅峰时期的锦衣卫是吃干饭的?
虽然有些不如洪武时期的锦衣卫,但永乐时期的锦衣卫已经是顶尖的。
正是因为这样,他才有些不信,尤其是现在这个时候还不是明朝中后期那样,朱棣有着绝对的皇权之下,哪怕有人想要对朱棣不利,都没有那个空间。
想了一会,骤然,朱高煦瞳孔一缩。
因为一旦按照王玉说的这个方向走,那么想要针对朱棣的法子,可不止一个,还有一个更阴险的,那就是勾连瓦剌与鞑靼,借用瓦剌与鞑靼的手,干掉朱棣。
想到这点,朱高煦脑海中莫名的就浮现出了朱祁镇的土木堡事件。
他要是没有记错,接下来朱棣是准备带五十万大军将瓦剌与鞑靼彻底解决吧?
好像朱祁镇也是带着五十万大军出征,行军路线与后勤补给被瓦剌也先给弄得清清楚楚的,尤其是才出大明边地,就那么点距离就是天堑之地一般。
如今朱棣可是要远征漠北,深入到瓦剌与鞑靼腹地差不多是必然的了。
想到这里,朱高煦缓缓看向王玉。
“此事我知道了,你无需担忧,老爷子什么大风大浪没有见过,这么点事,老爷子既然这样做了,肯定有把握。
这件事我们就不要操心了,你下去开始安排刚才说的那些事吧。”
王玉一怔,也没有再说什么,缓缓退了下去。
朱高煦一个人神情纠结了许久,最终还是写下一封书信。
“韦达!”
“王爷。”
“派人将这封书信送到皇上手中,派去的人先去找赵王,让赵王领着他去见皇上,亲手交到皇上手中!”
“是,王爷!”
韦达心中疑惑,什么也没问,拿着书信退了下去。
朱高煦幽幽一叹,面色复杂。
“总有那么一些老鼠,搅得让人极为不安宁,更是没有底线可言,当真可恨。”
朱高煦感叹的,正是担心朱棣明年征伐瓦剌与鞑靼的事情,虽然朱棣不是朱祁镇可以碰瓷的,如今的局势也完全不一样,但那些文官里的一部分人,是真的只有利益,没有下限啊。
朱高煦也没有想到,自己仅仅只是出海来到海外建立大汉罢了,居然让大明的局势都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尤其是大明的改变。
历史上朱棣可是没有深入瓦剌与鞑靼腹地,想要一波将瓦剌与鞑靼搞垮的想法啊,都是谁冒头,谁有崛起之势了,朱棣就打谁。
然而如今朱棣却是有了想将瓦剌与鞑靼纳入大明疆域的心思,尤其是在大明做出的那些改变,朱高煦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想要改变,朱棣难道就真的不知道应该找个人在前面冲锋陷阵,吸引所有人的火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