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看着朱高燧,他还真没有想到,朱高燧竟然是在玩真的。
但朱高煦也只是这么一想,朱高燧怎么做,他管不着,也不想去管。
他要是真想对大明有想法,等他的大汉国强大起来,一统南洋与西洋,再打下东南亚,远征北美、欧洲,就到时他那个大汉国的体量,哪怕没有朱高燧,大明挡得住?
虽然朱高煦觉得自己想的有些理想化,但毕竟是目标嘛,还是得有点梦想的,外面这么多富裕的地方,改变不了大明,他还改变不了外面了?
只要他把外面的那些解决了,大明再怎么变,还能翻天不成?
至于朱高燧只服他,这话他不知道真假,但无论真假,听一听就行了,因为他与朱高燧的天然关系,他很清楚在朱高燧自己没有任何希望的情况下,朱高燧只能将希望放在他身上。
因为他一旦掌权,朱高燧才会有好日子,起码不用担心被清算。
所以什么只服他这些话,哪怕是真的,也是夹杂着利益的真。
生在天家,又到了他们这个位置,哪有什么真正的情谊,不过是没有涉及到相互之间的利益时,彼此短暂表现出来的‘兄友弟恭’罢了。
“老三,这些话就不用说了,你怎么做,那是你的事情,我跟你说的,你听则听,不听则罢。
只要不是你挑事,如果将来老大,或者咱们那个大侄子对你动手,我不会坐视不管的。
我们到底是亲兄弟,那个忙,我会帮的。”
最后这句话,朱高煦确实是真心实意的,但这个真心实意,也不完全是那么纯粹的。
他挺希望和朱高燧保持关系的,今后他在外,朱高燧在内,许多事,有朱高燧在,其实做起来会更加容易。
活着没有出事的朱高燧,对他而言更加有利,更好。
朱高燧听着朱高煦最后那句话,顿时笑了,笑得无比的开心。
“二哥,我就知道,你不会不管我的,喝酒。”
“说这些作甚,记得我们是亲兄弟就行了。”
两人又是几杯酒下肚,菜还没有吃几口。
聊了一会,朱高煦从怀中将记好的名录拿了出来。
“老三,老爷子不是说让你给我找匠人吗,我这里有一些人,你照着上面,给我找到。
找到之后,问一问他们有没有跟他们同样擅长那些人的朋友,若是有,全部找来。
对了,还有件事我差点忘了,从钦天监给我找几个人,我那里还没有呢,我也得回去把大汉国历给弄出来。”
“老二,找人没有问题,不就是擅长那些方面的嘛,大明天下,这方面的人真不少,到时候我给你多带一两百人,反正只要不说出去就行,老爷子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不过最后你要找钦天监的人,这我可做不了主,得有老爷子点头才行,我可以给老爷子说一说,要是老爷子同意,我就给你准备。
这次还是一样的吧,凡是去的人,家室都要全部过去吗?”
朱高燧接过朱高煦手中的名录,看都没有看一眼,就直接收了起来。
对于找人,尤其还是朱棣已经点头的,对朱高燧而言是没有丝毫难度,锦衣卫可擅长找人了。
而朱高煦听后,也是笑得更加高兴了,他是真没有想到,朱高燧这么懂事啊,他答应了朱高燧最后的帮忙,朱高燧反手就给他多带一两百人。
别看一两百人不多,但得看看这一两百是什么人啊。
他要的,可都是对物理、化学、数学、火药、冶炼、机械等等相关的人才,可以说俨然就是这个时代的科学人才,一个时代的科技想要发展,靠的就是这些人。
凭空多了一两百人,发展科技的道路也会更加顺畅,而且只要带回去,他的科技学院,差不多都可以建立起来了。
人多,足够充足,调一部分出来当老师完全没有问题,而且哪怕是当老师,他大不了配点实验室,一样可以让这些人搞科研。
想着这些,朱高煦突然想到什么,看向朱高燧的目光,更加炙热,脸上的笑意更盛。
朱高煦这个眼神与神情,看得朱高燧起了一身鸡皮疙瘩,也就他知道朱高煦是什么样的人,不然指定要拔刀了。
“老二,你直接说,别这样看着我,我怕你成不成。”
尽管朱高燧知道朱高煦接下来说的肯定不是简单的事情,但他是真受不了朱高煦如今这样啊,看他就像看猎物一样,还是那种心肝宝贝般的猎物,是真瘆得慌。
朱高煦闻言,笑得更开了,他要的就是朱高燧这个态度啊。
“老三,你帮哥哥我一把,那方面的人,多给我找两三百个,凑个整数,直接让我带一千人回去吧!”
“二哥,你这个凑整,凑得太离谱了吧,我都做好准备给你多找一两百个人了,现在直接多出这么多,我怎么跟老爷子交代?
二哥,你饶了我吧,我真没有那个能量啊,要不你跟老爷子去说说?”
朱高燧嘴角一抽,他发现朱高煦是真的敢说,这样的人直接找上千人,再加上工部和锦衣卫出一部分,好家伙,千多人,一个个的再加上家室,直接就是大几千号人。
他如今只是负责帮朱棣管锦衣卫的,顺便帮朱棣做事的,这事他能做主?
硬塞一两百人都是极限了,因为他知道这样做朱棣也不会怪他。
如今大明对这方面人才的重视虽然有,毕竟工部登记的匠人与锦衣卫都有匠人,说明是重视的,但重视程度又比较低,因为在如今没有科技这个概念的前提下,许多人都不知道该怎么用。
加上朱棣真正重视的还是火器这块,导致其他方面的人朝廷虽然有一些,但更多的依旧还是在民间。
而且偏偏这些人还有一定的才能,这才是朱高煦想要这样的人,大明会给,但太多,朱高燧都不敢帮的原因,因为这些人不仅仅只是懂那些方面,书也没有少看啊。
就像夏元吉,精通水利,还擅长机械,治理水患有独特的理解,如今就在大明为官,还是侍郎,后面就会被朱棣提拔为尚书了。
现在的人才,真是多元化发展的,不是单边的。
朱高煦看着朱高燧不想答应,但他可不想放过这个机会,朱高燧既然能够帮他多找一两百人,说明朱棣肯定是同意的,不然朱高燧不会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