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为大明考虑,在朱高炽看来,朱高煦和以前相比,真的太贼了,这分明就是在为他的大汉国考虑。
什么不给大明增加负担,人口迁移出去,大明的赋税反而会变少。
他知道朱棣肯定也知道这些,但朱高煦说的短时间,偏偏又是事实,尤其是朱高煦展现出来高大的形象,他知道朱棣想要补偿朱高煦,这才让他无比的惆怅。
多了对大明不好,要是少了,一旦朱棣不满意,以朱棣如今的疑心病,他指定要倒霉。
这时朱棣的声音也是传了过来。
“老大,你是大明的太子,国事几乎都交给你在处理,你说说,该迁移多少人给老二的大汉国比较合适?”
朱高炽此刻很想撂挑子不干了,他是大明太子,朱棣还是大明的皇帝呢,他知道的,朱棣都知道,朱棣有些知道的,他反而还不知道呢。
但朱高炽又不得不慎重考虑,这是朱棣对他的一个考验,决定虽然是由朱棣来做,但具体的数目,必须要从他嘴里说出来。
又思考一会,朱高炽缓缓开口。
“爹,老二,之前太祖洪武时期,因为北地人少,陆续向北地迁移了百万人口,即便到了如今,北地的人口依旧缺少,仍旧需要迁移人口过去。
尤其是爹您准备迁都顺天(永乐元年以北平为北京,并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宫殿建城大半,运河也在逐步疏通,届时北地人少,必然需要迁移人口过去。
如今老二这里也需要人,以如今的实际情况,至多不可超过三十万人。”
朱高煦听到三十万人这个数目,心头一阵狂喜,本来按他的准备,能有个十多万人,就已经算是非常可以了,结果朱高炽开口就是三十万。
这一刻,要不是因为朱棣在这里,他不能太过激动,他是真想给朱高炽来一个大拥抱。
至于这么多人迁移过去后他能不能安排,有没有这么多的粮食,他完全不担心,毕竟这么多人,又不是一次性全部能够迁移过去的。
从先期的准备,将人集中到码头港口,再到调集船只,再到他的大汉国,中间起码都有半年时间让他准备,这还是至少需要的时间,可能甚至需要大半年,或者长达一年的时间。
而想要将这么多人全部迁移完成,最少都得一年,基本是在一年半左右,这还是
朱棣听后,沉思片刻,随即开口。
“老二,老大对你可真是好,当初咱让他迁移人口去北地,他都没有开这么大的口,看来他更心疼自己的弟弟啊。”
“爹,老大是大哥,肯定心疼照顾我这个当弟的啊,大哥你说是吧。”
朱高煦一脸笑容,他知道这是朱棣在向他与朱高燧表明朱高炽对他们好,担起了为兄长的责任,如今给他迁移三十万人,更是朱高炽这个当兄长对他的情与照顾。
朱高煦没有丝毫介意,直接认了下来,他巴不得朱高炽能够一直这么保持。
朱高炽还能怎么说,只能笑了,不过心里却很苦。
迁移这么多人,哪有说的那么简单啊,迁移的过程,才是最为重要的。
朱棣见状,也是开心的笑了,很快又收起笑容,肃然开口。
“迁移过去的人,从浙江、福建、广东三省之中挑选吧,人丁不要太少了,这事就由老大你来办了,抓紧一些。”
“是,爹,我下去后就开始着手,过完年就开始推进。”
在朱棣与朱高炽确认之后,朱高煦也接着开口。
“爹,如今我带来的火绳枪只有三千,我已经让人抓紧研制了,等出兵之时,还可以运来一些,到时在战场应该足够了。”
“这个不错,三千火绳枪确实少了些,这事你要抓紧,不过咱先跟你说好,这个火绳枪咱会让人跟着研制的。
毕竟你那里人太少了,全靠你来打造,什么时候才能全部装备明军?
太慢了。”
“这事爹您自己做主就行,跟着仿造完全可以,这事我也正想跟你说呢。
不过后面运来的火绳枪,朝廷可得向大汉国买才行了,毕竟这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爹您总不能占我一个大汉国的便宜吧?”
让大明仿造,朱高煦早就有准备的,他是丝毫不担心,只要朱棣遇到了困难,最终还得来找他买。
火药技术,以及冶炼技术,在没有方向的情况下,真不是想突破就能突破的。
朱棣听着朱高煦最后那话,也是乐了。
“臭小子,大明的银子你也想赚,不过这事你过后跟老大说吧,钱都是他在管。
不过咱可告诉你,要是你敢大张口,看咱抽不抽你。”
朱棣也没有想过让朱高煦吃太大的亏,正好以生意的名义补贴补贴朱高煦。
朱高煦听得高兴啊,一切的发展,比他想的还要顺利。
至于这个火绳枪,他就没有想过通过这个赚多少钱,毕竟这玩意他就是特意给朱棣的,来换取其他条件的。
“爹你放心,我不会多赚大明钱的,成本是多少,大明就给多少,不过需要朝廷自己出船来运。
另外我还有一个生意,我需要大量的桑苗与棉花种子。
不需要朝廷送,我可以直接买,这样朝廷还能赚钱,爹,老大,你们做不做?”
“做!老二,这个生意,朝廷做了!”
还不待朱棣开口,朱高炽就直接应了下来。
桑苗与棉花种子对大明而言,完全就是小问题,如今还能赚钱,不做白不做。
朱棣此刻也不说话了,而是端着酒,笑着看着朱高炽与朱高煦商议着,朱高燧也来到朱棣身旁跟着喝酒,他完全就是跟着看热闹的。
待朱高煦与朱高炽将这件事谈好,朱高煦笑吟吟的看着几人。
“还有一件事,要不大明解除海禁,让大明与大汉国经商吧。”
这话一出,空气都顿时凝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