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苏文在京城收到了陆辰的密信,立刻行动起来。他先是拜访了户部尚书王大人,将北境的局势和陆辰的奏折副本呈上:“王大人,北境刚定,萧承煜虎视眈眈,此时调离陆王爷,无疑是自毁长城。还望大人在朝堂上为陆王爷说句公道话。”
王大人看完奏折,点了点头:“陆王爷所言极是。北境是大乾的屏障,不能有丝毫闪失。老夫会在朝堂上进言,请求陛下收回成命。”
苏文又拜访了兵部尚书李大人等多位盟友,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三日后,朝堂之上,皇帝将陆辰的奏折公之于众,询问群臣的意见。
“陛下,陆辰镇守北境多年,威望极高,军民同心。此时调离,恐北境生变。”户部尚书王大人率先开口,“萧承煜在岭南拥兵数万,随时可能起兵,北境需要陆辰这样的大将镇守。”
“王大人所言极是。”兵部尚书李大人附和道,“陆辰熟悉北境的军务和地形,蒸汽机甲和商船的运作也离不开他。此时换将,恐影响战力。不如让陆辰继续留任北境,待萧承煜叛乱平定,再召他回京任职。”
其他大臣也纷纷表示赞同,认为北境局势未稳,不宜调离陆辰。
皇帝看着群臣的反应,心中不满,却也无可奈何。他知道,群臣大多支持陆辰,若是强行征召,恐引起朝野震动,甚至可能逼反北境军。
“朕知道了。”皇帝语气平淡,“既然群臣都认为陆辰应留任北境,那便准奏。传朕旨意,嘉奖陆辰清剿邪教之功,赏黄金百两,绸缎千匹。责令其尽快平定萧承煜叛乱,稳固北境,待功成之日,再回京述职。”
苏文将朝堂的结果通过加密渠道,传递给了陆辰。
雁门关城主府内,陆辰收到消息后,心中松了一口气。此次婉拒成功,不仅保住了兵权,也向皇帝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但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胜利,皇帝的猜忌并未消除,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试探和打压。
“王爷,皇帝虽然准奏,但嘉奖的同时,也责令您尽快平定萧承煜叛乱,这无疑是给您施加压力。”秦风说道。
“我知道。”陆辰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锐利,“萧承煜本就计划下月起兵,我们也该做好准备了。传我命令,加快机甲量产和蒸汽商船的建造,月底前,机甲部队扩充到三十台,蒸汽商船增至五艘;让赵虎率领骑兵,加强与江南的联系,确保漕运通道畅通;让林会长密切关注萧承煜的动向,一旦他起兵,立刻通报。”
“属下遵令!”秦风躬身领命。
陆辰站在城墙上,望着南方的方向,心中暗忖:皇帝的试探虽然暂时化解,但他与皇帝之间的矛盾,已经日益明显。萧承煜的叛乱,既是危机,也是机会——平定叛乱,他将功高盖世,皇帝再也无法轻易撼动他的地位;若失败,则万劫不复。
而远在江南的林晚秋,收到陆辰婉拒回京的消息后,心中既欣慰又担忧。她欣慰陆辰没有落入皇帝的圈套,担忧他未来的处境。她提笔写下一封密信,派人送往北境:“京中暗流未消,王爷需多加提防。江南已备足粮草物资,随时可支援北境。愿王爷安好,早日平定叛乱。”
信末,她依旧画了一朵小小的莲花,只是这一次,莲花旁多了一颗小小的星辰——代表“我会一直等你”。
陆辰收到密信,看着那朵莲花和星辰,心中泛起一丝暖意。他知道,无论未来有多少风雨,林晚秋都会与他并肩作战。
而此时的岭南,萧承煜得知陆辰婉拒回京的消息后,心中大喜:“陆辰,你果然不肯回京,这正好给了我起兵的理由!待我率军北上,定要将你和皇帝,一并拉下马来!”
一场决定大乾命运的叛乱,即将在岭南爆发。陆辰站在北境的土地上,做好了万全准备,迎接这场终极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