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使者交锋(1 / 2)

雁门关的秋阳正好,城主府正厅的雕花窗棂透进斑驳光影,落在光洁的青砖地面上。陆辰一身常服端坐主位,指尖轻叩案几,案上的青瓷茶杯冒着袅袅热气,茶香与窗外飘来的麦香交织在一起。他刚收到密报,萧承煜派来的第二波使者已过太原,此次带队的竟是礼部尚书王显——此人是萧承煜的老师,在朝中根基深厚,素来以言辞犀利、善于拿捏分寸着称,绝非前次刘安可比。

“王爷,礼部尚书王大人一行已至城外十里亭,等候召见。”亲卫躬身禀报,语气中带着几分谨慎。王显的身份特殊,既是朝廷重臣,又是太子恩师,接待上需格外周全,却也不能失了北境的气势。

“请他进来。”陆辰放下茶杯,语气平淡无波。他早已料到萧承煜不会善罢甘休,刘安试探失败后,定会派更有分量的人来施压,王显的到来,不过是意料之中的事。

片刻后,一阵沉稳的脚步声传来。王显身着绯色官袍,腰系玉带,须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眼神锐利如鹰,进门后目光扫过正厅,最后落在陆辰身上,既不行跪拜之礼,也无过多寒暄,只是淡淡拱手:“镇北将军,老夫奉陛下口谕,前来慰问北境军民,顺带传达太子殿下的问候。”

这姿态,明摆着是倚老卖老,想在气势上先压陆辰一头。陆辰心中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抬手示意:“王大人远道而来,一路辛苦,请坐。侍女,奉茶。”

王显在客座落座,接过侍女递来的茶杯,却并未饮用,只是放在案上,开门见山道:“老夫此次北上,一来是看看北境的民生与防务,向陛下复命;二来,也是受太子殿下所托,问问将军,此前刘安在北境行事无状,是否有什么误会?太子殿下闭门思过期间,一心向学,绝无暗中针对将军之意。”

“误会?”陆辰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目光直视王显,语气带着几分讥诮,“王大人,刘安在军营中拉拢我方将领,拿出刻有‘萧’字的玉佩许以高官厚禄,此事有赵奎将军作证,还有他收买小吏打探机密的证据,桩桩件件,皆是实证,何来误会?”

他抬手示意,亲卫立刻上前,将一叠纸放在王显面前——上面既有赵奎的证词,也有被收买小吏的供词,还有刘安与小吏交易时的画像,画得栩栩如生,细节清晰。

王显的脸色微微一变,拿起供词快速翻阅,指尖不自觉地收紧。他没想到陆辰竟如此谨慎,将所有证据都留存得如此完整,一时间竟找不到反驳的话。沉吟片刻,他话锋一转:“即便刘安行事不妥,也是他个人糊涂,与太子殿下无关。将军如今手握北境重兵,掌控贸易税收,民生革新搞得有声有色,太子殿下高兴还来不及,怎会暗中针对?”

“是吗?”陆辰放下茶杯,身体微微前倾,眼神骤然变得锐利,“那敢问王大人,为何太子殿下在南方救灾期间,克扣赈灾款百万两,用劣质粮食充数,导致灾民疫病横行?为何在我北境推广民生革新、百姓安居乐业之时,京城却有流言蜚语,说我‘拥兵自重,意图谋反’?这些流言,难道也是刘安‘个人糊涂’所致?”

一连串的质问,让王显措手不及。他没想到陆辰竟如此直接,毫不避讳地提及萧承煜的丑闻,一时间竟有些语塞。定了定神,他沉声道:“将军慎言!太子殿下救灾之事,已有定论,陛下已罚他闭门思过,将军何必揪着不放?至于京城的流言,不过是别有用心之人造谣,太子殿下早已下令追查,绝非他授意。”

“追查?”陆辰冷笑一声,“王大人怕是不知道,那些流言传播的路径,恰好与太子府的党羽分布重合。再说,我北境如今的景象,可不是靠‘流言’就能诋毁的。”他起身道,“王大人既是来慰问军民,不如随我出去走走,亲眼看看北境的实情,也好回去向陛下如实禀报。”

王显心中一动,正想趁机打探北境的虚实,便顺水推舟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两人起身出门,随行的还有双方的亲卫与官员。刚出城主府,王显就被街上的景象吸引——青石板路平整宽阔,两旁商铺林立,吆喝声此起彼伏。有卖北境特产的粮铺,门前堆着金黄的小麦和粟米,顾客络绎不绝;有卖蛮族毛皮的货摊,摊主正与南方来的商人讨价还价;还有孩童在街边嬉戏,脸上满是纯真的笑意,看不到半分疾苦之色。

“这雁门关,倒是比老夫想象中繁华得多。”王显语气复杂,心中暗惊。他来时本以为北境即便有所好转,也不过是勉强温饱,却没想到竟如此欣欣向荣,比京城的某些近郊还要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