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景团队的越野车碾过最后一段碎石路时,甘肃的沙漠正被正午的阳光烤得发烫。车窗外,沙尘被风卷成细柱,在远处的沙丘间游走,副驾上的摄影师老杨已经举着相机贴在车窗上,镜头追着那道沙柱,嘴里不停念叨:“这光太绝了,再等半小时,沙脊线该出金边了。”车厢里堆着地质锤、无人机、多光谱相机,还有一本翻得卷边的《星球地质图鉴》,书页上画满了对“外星地貌”的标注——这是《星尘归途》选景团队出发的第三周,从西南的喀斯特到西北的荒漠,他们要找的不是“像外星”的风景,而是能让观众“相信这就是外星”的质感。
车停在一片风蚀沙丘前,团队成员踩着滚烫的沙子下车,鞋底板很快传来灼感。地质专家王工蹲下身,用地质锤敲了敲一块露出沙面的风蚀岩,岩石表面的纹理像被水流冲刷过,却带着干旱地区特有的粗糙:“这是雅丹地貌的一种特殊形态,风刮了上万年,把岩石和沙子雕成了现在的样子。”他指着不远处的一片沙丘,“你们看那些沙丘的走向,不是随机的,是风顺着一个方向吹出来的,形成了平行的沙脊,这种规律性的地貌,特别像外星探测器拍回来的照片——没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只有自然力量的印记。”
老杨已经架好了相机,镜头对准沙丘的沟壑:“正午的阳光太硬,得等下午四点的侧光。”他调整着参数,“上次在《侠影篇》拍草原,我们等了三天才等到合适的晨雾,这次拍沙漠,也得跟光较劲。”果然,到了傍晚,阳光斜过来,把沙丘的阴影拉得很长,风蚀出的沟壑里积着淡红的光,远处的沙脊线泛着金芒,老杨按下快门的瞬间,风刚好卷着细沙掠过沙面,镜头里的画面突然没了“沙漠”的熟悉感——没有骆驼刺,没有脚印,只有连绵的、带着几何褶皱的沙丘,像极了“归墟星”上被能量风暴侵蚀后的荒漠。“就是这里了,”外景导演老张指着取景器,“你看这光影变化,特效要调几十层参数才能模拟出沙粒反光的质感,但实景只要等对光,就能自然捕捉到——观众能看到沙粒的粗细,能感受到风的方向,这才是‘真实’的异星感。”
离开甘肃,团队的车又开向青海的盐湖。当第一片翡翠绿出现在视野里时,连见多识广的老杨都愣住了——不是海边常见的蓝,是透着透明感的绿,像把整块翡翠融在了湖里。“站在湖边时,连呼吸都不敢重,怕惊碎了这颜色。”老张后来在汇报时,翻着当时的素材说。他们踩着湖边的盐滩走进去,盐结晶在脚下发出细碎的“咯吱”声,低头能看到水下成片的盐花,像撒在湖底的碎钻石,阳光穿过去,把绿光折射到脸上,连皮肤都透着淡绿。
“最妙的是倒影,”老杨指着一张照片,“那天没风,湖面像镜子,把天上的白云映成了绿色,远处的盐山也倒在湖里,上下对称的绿,整个世界都透着一种‘非地球’的梦幻感。”王工蹲在湖边,掬起一捧水,指尖很快结了层细盐:“这湖的盐浓度是普通海水的十倍,盐结晶的形态也特别,不是常见的立方体,是片状的,像花瓣,拍特写的时候,镜头里的盐结晶会泛着珠光,特别像外星海洋里的‘生物残骸’。”团队还特意在湖边待了一夜,拍了星空下的盐湖——当银河倒映在绿湖里,星星都变成了绿色,老张说:“那一刻真的觉得,我们不是在青海,是站在了‘归墟星’的某个海边,连风里都带着‘异星’的凉。”
最后一站是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当巨大的发射架出现在视野里时,团队里的年轻助理忍不住“哇”出声——钢铁骨架在蓝天下泛着冷光,网格状的结构像从科幻电影里走出来的,没有多余的装饰,只有纯粹的力量感。“我们之前考虑过搭景,但看到文昌的发射架,就知道不用了。”老张翻着指挥中心的照片,“里面的控制台、数据流屏幕,连工作人员的制服都带着恰到好处的未来感——不是那种夸张的‘科幻装’,是基于现有技术的升级,比如控制台的触控屏更大,数据可视化更直观,这种‘真实的未来感’,比搭景更有说服力。”
他们还和发射中心的工作人员聊了很久,了解了发射前的流程、指挥中心的运作逻辑,甚至获准拍摄了夜间的发射架——灯光打在钢铁上,把影子拉得很长,发射架的轮廓在夜色里像一艘准备升空的飞船。“拍地球基地的戏份时,我们可以直接用这里的实景,连背景里的工作人员都不用演,他们日常的操作就是最好的‘未来场景’。”老张说,“比如有一场航天员出发前的戏,我们可以在指挥中心的观测厅拍,窗外就是发射架,镜头扫过工作人员的侧脸、屏幕上的参数,再切到航天员的背影,这种真实的环境能让观众立刻代入‘近未来地球’的设定。”
回到云栖文创汇报时,老张的PPT里没有华丽的文字,只有一帧帧实景素材:甘肃沙漠的金红沙丘、青海盐湖的翡翠绿湖面、文昌航天发射架的冷光钢铁。“我们依然坚持‘实景为主,特效为辅’,”他指着屏幕上沙漠的特写,“你们看这沙粒的质感,风一吹,细沙会从粗沙上滑过,形成两层动态,特效要调几十层粒子效果才能接近,但实景只要等对风,就能自然拍出来;还有盐湖的盐结晶,阳光不同,反光的颜色也不同,上午是银绿,下午是金绿,这种细腻的光影变化,是特效很难复制的。”
他顿了顿,翻到文昌指挥中心的画面:“更重要的是‘氛围’——沙漠的空旷感、盐湖的静谧感、发射中心的科技感,这些不是靠画面能完全传递的,是靠现场的风、光线、甚至空气的味道。比如在沙漠里,能闻到干燥的沙尘味;在盐湖边,能闻到淡淡的盐腥气;在发射中心,能闻到金属和电子设备的味道。这些‘看不见的细节’,会让观众潜意识里觉得‘这个世界是真的’。”
陆砚辞看着屏幕上的实景素材,想起拍《侠影篇》时在草原等雪的日子——那时他们也是这样,追着光影,守着实景,只为了一份“真实”。现在拍《星尘归途》,这份坚持没变,只是从“宋代江湖”换到了“宇宙异星”。他笑着点头:“就是这种感觉——我们要让观众看到,‘归墟星’的荒漠不是绿幕前的想象,是有阳光、有风、有真实质感的地方;地球基地不是搭出来的布景,是有工作人员、有数据流、有生活气息的地方。这份‘真’,才是‘东方科幻’的底气。”
窗外的夕阳刚好落在PPT的最后一页——甘肃沙漠的星空下,沙丘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远处的银河泛着淡白的光。选景团队的征程还没结束,他们还要去更多地方,找更多“异星”的质感,但这份对“实景”的坚守,已经为《星尘归途》的“东方科幻”,埋下了最真实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