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比贝特类、烟酸类非他汀类降脂药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合中医理论与心理学因素分析,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210例,随机分为贝特类组(70例,口服非诺贝特胶囊)、烟酸类组(70例,口服烟酸缓释片)及联合治疗组(70例,非诺贝特胶囊+烟酸缓释片),均治疗12周。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变化,统计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患者治疗期间心理状态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治疗12周后,三组患者tG、tc、LdL-c水平均显着降低,hdL-c水平显着升高(p<0.05);联合治疗组tG降低幅度及hdL-c升高幅度显着大于单独用药组(p<0.05),贝特类组tG降低效果优于烟酸类组(p<0.05)。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9%,显着高于贝特类组的82.86%和烟酸类组的77.14%(p<0.05)。不良反应方面,烟酸类组皮肤潮红发生率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联合治疗组胃肠道不适发生率略高于单独用药组,但无严重不良反应。心理状态分析显示,治疗依从性高、情绪稳定的患者疗效显着优于焦虑、依从性差者(p<0.05)。结论贝特类与烟酸类药物联合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疗效显着,贝特类单药降tG效果优于烟酸类,但需关注不良反应及患者心理状态,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关键词
非他汀类降脂药;贝特类;烟酸类;高甘油三酯血症;疗效对比;中医调理;心理干预
一、引言
高甘油三酯血症是临床常见的脂质代谢紊乱疾病,其核心特征为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持续升高(≥1.7ol\/L),常伴随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1]。该疾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急性胰腺炎、冠心病等严重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且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他汀类药物是降脂治疗的一线选择,但对tG的调节效果有限,尤其对于单纯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非他汀类降脂药(如贝特类、烟酸类)更具针对性[3]。
贝特类药物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a(ppARa),促进tG分解代谢,降低血清tG水平;烟酸类药物则通过抑制脂肪组织分解及肝脏tG合成发挥降脂作用[4]。然而,关于两类药物单独及联合使用的疗效差异,临床研究结论尚不完全一致。此外,从中医视角来看,高甘油三酯血症可归属于“痰浊”“血瘀”范畴,其病机与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密切相关[5];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患者长期受疾病困扰,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治疗依从性及疗效[6]。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比贝特类、烟酸类药物单独及联合治疗的效果,结合中医理论与心理学因素分析,为高甘油三酯血症的临床治疗提供全面参考。
二、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210例,均符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23年版)》中高甘油三酯血症的诊断标准[7]:空腹血清tG≥1.7ol\/L,排除他汀类药物过敏史、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异常、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急性胰腺炎病史及近3个月服用其他降脂药物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贝特类组、烟酸类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70例。
贝特类组男38例,女32例;年龄40~75岁,平均(58.6±8.2)岁;病程1~10年,平均(5.3±2.1)年;基线tG水平(3.8±1.2)ol\/L。烟酸类组男36例,女34例;年龄42~76岁,平均(59.2±8.5)岁;病程1~11年,平均(5.5±2.3)年;基线tG水平(3.9±1.3)ol\/L。联合治疗组男37例,女33例;年龄41~74岁,平均(58.9±8.3)岁;病程1~9年,平均(5.2±2.2)年;基线tG水平(3.8±1.1)ol\/L。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基线血脂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治疗方法
三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低盐低脂饮食、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在此基础上:
-贝特类组:口服非诺贝特胶囊(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每次0.2g,每日1次,饭后服用。
-烟酸类组:口服烟酸缓释片(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初始剂量每次0.5g,每日1次,饭后服用,1周后增至每次1.0g,每日1次。
-联合治疗组:口服非诺贝特胶囊(剂量同贝特类组)+烟酸缓释片(剂量同烟酸类组),均饭后服用。
三组均连续治疗12周,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肌酸激酶等指标,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的心理状态,SAS评分≥50分为存在焦虑情绪。
(三)观察指标
1.血脂指标: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L,离心分离血清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tG、tc、LdL-c、hdL-c水平。
2.临床疗效:根据《血脂异常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估疗效[8]:显效:tG下降≥40%;有效:tG下降20%~39%;无效:tG下降<2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x100%。
3.不良反应:记录治疗期间患者出现的皮肤潮红、胃肠道不适(恶心、腹胀、腹泻)、头痛、头晕、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4.心理状态与治疗依从性:通过SAS评分评估心理状态,统计患者治疗依从性(完全遵医嘱用药及执行生活方式干预为依从性良好,否则为依从性差)。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法;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一)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变化
治疗前,三组患者tG、tc、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三组患者tG、tc、LdL-c水平均显着降低,hdL-c水平显着升高(p<0.05);联合治疗组tG降低幅度[(58.6±10.2)%]及hdL-c升高幅度[(25.3±5.6)%]显着大于贝特类组[(45.2±9.5)%、(18.6±4.8)%]和烟酸类组[(32.5±8.8)%、(15.2±4.2)%](p<0.05);贝特类组tG降低幅度显着大于烟酸类组(p<0.05),两组tc、LdL-c、hdL-c变化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