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 > 第134章 篇·杏林课堂:PCSK9抑制剂与医学里的道易及生命平衡

第134章 篇·杏林课堂:PCSK9抑制剂与医学里的道易及生命平衡(1 / 2)

“同学们,当现代医学遇上千年智慧,难治的病症会不会露出新的破解线索?”周三清晨的临床医学进阶课上,白大褂口袋别着支竹制钢笔的林教授刚走进教室,就抛出了个让黑板前几位学生直愣神的问题。台下,总抱着《外科学》啃的叶寒抬了抬眼镜,爱琢磨古籍的秦易摸了摸桌上摊开的《易经》,连总爱插科打诨的许黑都收了玩世不恭的神色——他们知道,今天要讲的“新型pcSK9抑制剂”,绝不止是份药理报告那么简单。

上周刚结束的临床观察数据就摆在讲台:32位常规他汀类药物无效的难治性高血脂患者,用了这种能“抓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新药后,两周内坏胆固醇平均下降47%,仅有2人出现轻微肌肉酸痛。可林教授没急着讲药效曲线,反倒转身在黑板写了“道法自然”四个字:“你们看这药的作用机制——不直接‘杀灭’胆固醇,而是修复身体自身的‘受体通路’,让代谢系统回归本应有的节律,这像不像道家说的‘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话一落,原本记笔记的蒋尘停了笔,周游干脆把笔记本翻到了空白页,准备接住这场跨界的知识碰撞。

“先别急着记数据,我们先聊个‘平衡’的话题。”林教授指尖点了点黑板上的“难治性高血脂”,声音放得更缓,“为什么有的患者吃了最大剂量的他汀,坏胆固醇还是降不下来?就像秦易桌上那本《易经》里讲的‘泰极否来’,身体的代谢系统长期处在‘失衡’状态,单一药物强行干预,反而会触发‘代偿机制’——肝脏觉得胆固醇不够,反而会加速合成。”

秦易眼睛一亮,顺着话头接了下去:“教授,我之前看《周易·系辞》里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血脂本身不是‘坏东西’,它是维持细胞膜、合成激素的‘阳’,而过量的坏胆固醇才是‘阴’?新药的作用,就是把这阴阳的比例调回平衡?”

“说得好!”林教授赞许地点点头,伸手拿过粉笔在“道法自然”旁边画了个太极图,“你看这pcSK9蛋白,正常情况下它会‘清理’多余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避免受体过多导致胆固醇过低——这是身体的‘自洽’,也就是道家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可有些患者的pcSK9基因变异,导致它‘过度清理’受体,就像太极图里阴鱼吞了阳鱼的眼睛,平衡被打破了,坏胆固醇才会在血管里堆积。”

叶寒这时推了推眼镜,提出了疑问:“教授,那从医学角度看,新药是怎么‘调’这个平衡的?它的作用原理和‘无为而治’好像有点矛盾——毕竟它是主动抑制pcSK9的活性。”

林教授笑了笑,从教案里抽出一张受体作用示意图贴在黑板上:“问得好!道家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做违背规律的事’。你们看这张图:新药是和pcSK9蛋白结合,不让它去‘攻击’受体——它没有改变受体的结构,也没有阻断胆固醇的正常合成,只是‘阻止了破坏平衡的因素’,让肝脏自身的代谢功能重新发挥作用。这就像《道德经》里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能乱翻乱炒,而是去掉干扰,让食材自己熟透。”

一直没说话的蒋尘突然举手,语气里带着点困惑:“教授,我上周跟着查房,看到有个患者用了药之后,虽然坏胆固醇降了,但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也稍微降了一点。这算不算‘平衡’里的小瑕疵?”

林教授走到蒋尘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这正是我们今天要聊的‘变易’——《易经》64卦,没有一卦是永恒不变的,事物总是在动态中找平衡。新药的临床观察里,确实有3例患者出现好胆固醇轻微下降,但他们的血管弹性检测反而变好了。为什么?因为好胆固醇的‘好’,不在于数量多少,而在于它能不能‘运走’坏胆固醇。当坏胆固醇总量降下来,好胆固醇的‘工作压力’变小,数量稍减反而说明血管环境在改善——这就是‘易者,变也’,不能用单一指标判断平衡,要看到整体的动态变化。”

许黑这时突然插了句嘴:“教授,照您这么说,那以后看病是不是都得先算一卦?”这话逗得全班笑了起来,林教授却没反驳,反而认真地说:“许黑这话看似玩笑,却点出了个关键——《易经》不是算命,而是‘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就像我们看血脂报告,不能只看数字,要结合患者的年龄、血压、饮食习惯,甚至情绪状态——这和‘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人事’的易理是相通的。比如这次观察里有个56岁的患者,一开始用药效果不好,后来我们发现他每天熬夜焦虑,肝酶偏高——中医说‘肝主疏泄’,现代医学也认为情绪会影响代谢酶活性。后来他调整作息,药效立刻上来了。这不是‘算卦’,而是‘整体观’,是道与医都认可的‘天人合一’。”

周游这时在笔记本上画了个表格,一边写“pcSK9抑制剂”,一边写“道家思想”,抬头问道:“教授,那从哲学角度看,这种‘靶向干预’和‘整体调节’的结合,是不是对‘还原论’的一种补充?之前我们学的药理学,总爱把身体拆成细胞、分子,现在好像又往‘整体论’回归了。”

“周游这个问题,问到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上。”林教授走到黑板前,在太极图旁边写了“还原论”和“整体论”两个词,“还原论让我们看清了pcSK9蛋白的结构,知道它在哪一步‘捣乱’;而整体论让我们明白,这个蛋白不是孤立的,它和肝脏、血管、甚至人的情绪都有关联。这就像道家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既要看‘万物’(分子、细胞),也要看‘道’(整体规律)。这次的临床观察数据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同时服用中药调理(比如山楂、泽泻这类有降脂作用的药材)的患者,耐受性更好,肌肉酸痛的发生率比单用西药的低30%。这不是说中药比西药好,而是‘中西医结合’本质上是‘还原论’与‘整体论’的互补,是‘阴阳相济’的体现。”

叶寒这时又补充道:“教授,我查文献的时候发现,pcSK9抑制剂的研发过程中,科学家一开始想的是‘彻底阻断’pcSK9的活性,但后来发现完全阻断会导致某些患者出现神经毒性——这是不是也印证了‘过犹不及’的道理?”

“太对了!”林教授加重了语气,“《道德经》里说‘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任何干预手段一旦‘过度’,就会偏离规律。我们最初在动物实验里,用基因敲除的方法让小鼠完全没有pcSK9,结果小鼠虽然血脂极低,但记忆力下降,甚至出现了动脉钙化——这就是‘阴过盛而阳不足’。后来调整策略,只‘抑制’50%-60%的pcSK9活性,反而达到了‘降血脂而不伤他脏’的效果。这就像《易经》里的‘谦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任何治疗都要留有余地,不能追求‘极致’,要给身体自我调节的空间。”

蒋尘这时翻了翻临床观察记录,轻声说:“教授,那对于那些有家族遗传史的患者,比如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他们的代谢系统天生就‘失衡’,这种情况下,是不是需要‘更主动’的干预?这和‘无为而治’会不会冲突?”

林教授沉吟了一下,缓缓说道:“‘无为’不是‘消极’,而是‘顺势而为’。对于天生失衡的患者,他们的‘势’就是代谢通路的缺陷,这时候我们的干预不是‘违背规律’,而是‘弥补规律的不足’。就像这次观察里的那个12岁患者,他的pcSK9受体完全无法结合,坏胆固醇高达12.8ol\/L,我们用了双倍剂量的新药,同时配合血浆置换——这不是‘强行干预’,而是‘帮他建立新的平衡’。道家说‘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医学也是如此,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只有‘适合’的方法。这就像《易经》里的‘变爻’,同一卦在不同时空下,解读和应对方式都要变,治疗方案也得跟着患者的具体情况‘变易’。”

许黑这时难得正经起来,挠了挠头说:“教授,我以前总觉得道家、易经这些是‘老古董’,今天听您这么一说,才发现它们和现代医学这么像。那以后我们看病,是不是得既懂药理,又懂点哲学?”

林教授闻言笑了,从口袋里掏出那支竹钢笔,轻轻敲了敲讲台:“许黑这句话,其实是今天这节课的核心。医学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和药物,而是‘人学’——既要懂‘病’,更要懂‘人’。道家的‘慈悲’,易经的‘变通’,本质上都是对‘生命’的尊重。就像这次临床观察,我们不仅记录了血脂数据,还跟踪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个患者之前因为高血脂不敢运动,用药后能每天散步半小时,他说‘感觉身体轻了’,这个‘轻’,比任何数字都重要。这就是‘以人为本’,是道、易、医共同的追求。”

秦易这时把《易经》翻到“乾卦”那一页,轻声念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不是也能理解为:医生要像天道一样,不断探索医学的规律,而患者要像君子一样,主动调整生活方式,两者配合,才能达到‘平衡’?”

“说得太妙了!”林教授眼中闪过亮光,“医患关系本身就是一种‘阴阳关系’——医生是‘助’,患者是‘本’,只有‘助’与‘本’相和,才能‘阴阳相生’。这次观察里,依从性好的患者(按时吃药、控制饮食、规律运动),血脂达标率比不依从的高50%。这说明,药物只是‘外力’,真正的‘平衡’,还需要患者自身的‘内力’配合。这就像道家说的‘我命在我不在天’,不是说要违背自然,而是说要主动顺应自然,通过自身的努力,让生命回归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