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力量:“我不是想抱怨审查,我是想跟大家说——我们不是要拍低俗内容,我们是想拍真实的、有力量的故事。”
“但现在的问题是,‘不良影响’的边界太模糊了,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只能不断妥协,不断删减。而分级制度,就是要把这个边界划清楚。”
他抬手示意工作人员切换幻灯片,屏幕上出现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条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里明确规定,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节目,不得有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这是底线,不能破。”
“但怎么落实?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刀切’,而是《未成年人观看电影指导办法》,明确‘少儿不宜’的审定标准——哪些内容是绝对不能给未成年人看的,哪些是需要家长陪同的,哪些是适合所有年龄段的。”
王东的手指在屏幕上划过:“同时,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分级委员会,成员包括法律专家、教育专家、儿童心理学家、影视创作者和家长代表。”
“这个委员会不是由某一个部门说了算,也不是由资本操控,而是独立的、专业的。它负责制定分级标准,审核每一部电影,并对分级结果负责。”
“如果观众对分级有异议,还可以申请重新审核。这样一来,既保护了未成年人,又给了创作者明确的创作空间,不是吗?”
冯大炮则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赞同的表情。
“王老师说得有道理,”坐在角落里的一位女士突然开口,众人看过去,发现是北师大儿童心理学教授李东梅,“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未成年人的认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是逐步发展的。”
“比如五岁的孩子,看个动画片里的怪兽都会害怕;而十五岁的青少年,已经能理解一些复杂的人性话题了。现在的问题是,所有电影都放在同一个池子里,家长根本不知道哪部适合自己的孩子。”
“比如去年有部动画电影,里面有个角色牺牲的场景,很多幼儿看完后晚上做噩梦,家长投诉了很久——如果有分级制度,在海报上明确标注‘建议8岁以上观看’,这种情况就能避免。”
“还有法律层面,”法律界代表张伟律师也站了起来,“现在关于电影内容的监管,主要靠《电影产业促进法》和一些部门规章,但这些规定都比较笼统,比如‘不得含有危害社会公德的内容’,什么是‘危害社会公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这就导致审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而分级制度,可以把这些笼统的规定细化成具体的标准,让监管有法可依,也让创作者有章可循。”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言,有人支持,有人提出疑问——比如基层影院的监管能力能不能跟上?分级标准会不会被资本钻空子?未成年人冒用家长身份看限制级电影怎么办?讨论从激烈的争论,渐渐变成了理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