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0章 月轶事(2 / 2)

一时间,#海盛爆料者道歉##网络爆料可信吗#等话题再次登上热搜,舆论从“谴责海盛”转向“猜测道歉原因”与“讨论网络舆论理性”。

从事件后续发展来看,海盛公司并未就此事发布正式声明,参与展会的明星也始终保持沉默,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舆论风波,最终以“爆料者道歉”的潦草方式收尾。

但该事件留下的影响却十分深远:一方面,它暴露了高端展会行业的监管漏洞——彼时,高端生活方式展作为新兴业态,缺乏明确的行业标准与监管机制,“宣传与实际不符”的问题并非个例,海盛事件后,多地开始出台针对高端展会的备案与抽检制度。

另一方面,它也成为网络舆论“反转”的典型案例,让公众逐渐意识到“碎片化爆料”的局限性,推动了后续“理性吃瓜”“等待官方通报”等舆论共识的形成。

如果说海盛事件是一场局限于国内的舆论风波,那么4月中旬开启的国际金价暴跌,则是一场波及全球金融市场的“地震”。

这场“地震”的导火索,源于美联释放的“可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信号——金融危机后,美联为刺激经济,推出多轮量化宽松政策,通过大量印钞、降低利率等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而流动性过剩推动了黄金等避险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

截至2013年4月初,伦敦金价格已从2008年的约800美元/盎司飙升至1559美元/盎司,创下历史高位,黄金成为全球投资者眼中的“避险神器”。

但在4月12日,美联主席在国会听证会上首次提及“若山姆经济数据持续好转,将考虑逐步缩减QE规模”。

这一信号瞬间改变了市场预期——量化宽松政策退出意味着市场流动性将减少,美元汇率可能走强,而黄金作为“非生息资产”,在美元走强、利率上升的环境下,吸引力会大幅下降。

当天,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价格开盘即跳水,收盘暴跌近5%,报1395.8美元/盎司,创下2011年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4月15日,金价继续崩盘,纽约金价单日跌幅扩大至9.27%,收于1321美元/盎司,伦敦金价格同步从1559美元/盎司跌至1321美元/盎司,短短4天内,国际金价累计跌幅超15%,创下30年来最大单周跌幅。

金价的崩盘式下跌,迅速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

在资本市场,黄金相关板块首当其冲——A股市场的黄金概念股集体跌停,山东黄金、中金黄金等龙头企业市值单日蒸发超百亿元。

纳斯达克黄金板块指数单日下跌8.3%,多家黄金矿业公司股价创下年内新低。

在实物市场,“抢黄金”与“抛黄金”的两极分化现象同时出现:在中国、印度等传统黄金消费大国,消费者纷纷抓住“金价下跌”的机会抄底,北京菜百、上海老凤祥等金店出现排长队购金的场景,部分门店单日销量较平日增长3-5倍。

而在欧美市场,投资者则因恐慌情绪大量抛售黄金ETF(交易所交易基金),全球最大黄金ETF——SPDRGoldShares的持仓量在4月12日至15日期间减少超100吨,创历史最大单周减持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