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分为两步的新策略:
第一步:“地图绘制与弱点探测”。利用经过伪装的“信风舰”(搭载最基础的规则感知器,尽可能降低信号特征),结合远程规则遥感技术,全力测绘“秩序堡垒”网络的详细拓扑结构,寻找其节点之间的连接“脉络”,以及可能存在的、规则压制力相对薄弱的“间隙”区域。
第二步:也是更具争议的一步——“淬火”提案。林墨指出,“秩序堡垒”吞噬“静默基石”种子并强化的现象,揭示了一个潜在的特性:它们对高度有序的、接近“设定秩序”的信息,缺乏“免疫”或“排异”能力,甚至会将其识别为“有益输入”。
“如果我们……不是送去强化的养料,而是送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蕴含着内部冲突逻辑的‘信息炸弹’呢?”林墨的提议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冷气。
他设想,编译一种特殊的“种子”,其表层信息结构完美模仿“静默基石”,足以骗过“秩序堡垒”的识别机制,使其被“吞噬”。但其内部,却封装着一个微型的、自毁性的规则悖论,或者一段高度压缩的、关于“自发生命秩序”存在合理性的逻辑论证。当它在堡垒内部被“消化”时,这个核心就会释放,试图从其内部引发规则的混乱、自疑甚至短暂的瘫痪。
林墨将这个危险的武器,命名为“淬火之种”。取意于金属锻造中,通过急速冷却(淬火)来改变其内部结构,有时能增强性能,有时则会导致脆裂。
“这太冒险了!”凌霜第一时间反对,“且不说我们能否编译出有效的‘淬火之种’,一旦失败,或者被对方识别,这无异于直接宣战!会引来毁灭性的报复!”
“而且,我们无法预测这会对整个‘秩序堡垒’网络,乃至背后的‘虚妄之潮’核心逻辑产生何种连锁反应。”范因斯坦博士补充道,他的计算模型显示,成功率低得可怜,而不可预测性高得吓人。
“我知道风险。”林墨平静地承认,“但这是目前我们所能想到的、唯一可能主动削弱这个压制网络的方法。我们不可能永远在它的阴影下偷偷播种。总有一天,当‘星语’的影响力扩大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整个网络的警觉和全面镇压。我们必须在那之前,找到制约它的手段,哪怕只是制造一些局部的、短暂的‘混乱’,为我们争取时间和空间。”
他看向凌霜和博士:“‘淬火之种’不是常规武器,它将是最后的手段,是只有在确认某个‘秩序堡垒’对我们至关重要的‘活性沃土’或‘共鸣体’构成直接且迫在眉睫的威胁时,才会考虑使用的‘手术刀’。而且,它的编译需要极其谨慎,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式,让它的内部冲突逻辑,更倾向于引发‘自疑’和‘逻辑停滞’,而非剧烈的、容易被追踪到的爆炸。”
会议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是继续保守地、缓慢地渗透,寄希望于不被发现?还是冒着提前引爆全面冲突的风险,尝试掌握一点点主动?
最终,范因斯坦博士打破了沉默:“……理论上,存在编译出低识别度、高逻辑污染性‘淬火之种’的微小可能性。但这需要时间,需要极其精密的计算,更需要……对‘虚妄之潮’底层逻辑更深入的了解。”
“那就先专注于第一步,”林墨做出了决定,“全力绘制网络地图,寻找间隙和弱点。同时,博士,你牵头开始‘淬火之种’的理论研究和可行性验证。没有我的直接命令,绝不允许进行任何实际测试或部署。”
战略方向再次调整。“星语者”们收回了试图伸向所有区域的触角,开始像潜入敌后的侦察兵一样,小心翼翼地测绘着那张无形而庞大的敌对网络。他们播撒“星语”的行动变得更加谨慎,更加具有针对性,主要集中在已确认安全的“活性沃土”和部分过渡地带。
希望与危机的天平再次摇摆不定。他们知道了敌人并非无形的天灾,而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这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但也带来了……一丝可以思考战略战术的可能性。
战争的形态,从未如此抽象,也从未如此真实。这是一场在规则层面,关于宇宙未来走向的、无声的“生态位战争”。而“淬火之种”,则成为了他们手中一颗沉重而危险的、尚未决定是否落下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