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图书馆管理员,开局创造超凡 > 第82章 播种星海,微光初现

第82章 播种星海,微光初现(1 / 2)

返回逻辑锚点Zero-Seven平台的旅程,与出发时的心境已是天壤之别。不再是探索未知的忐忑,也不是逃离威胁的仓皇,而是带着一份沉甸甸的、关乎宇宙命运的蓝图归航。舰桥上,无人言语,每个人都在消化着“起源之影”带来的震撼,以及“星语者计划”那近乎宗教使命般的沉重。

平台的外部损伤已基本修复,但内部弥漫的气氛,却比受损时更加凝重。范因斯坦博士提前将关于“原初创伤”和“星语者计划”的概要数据传回,留守人员早已被这宏大的真相与更宏大的责任所震撼。

没有盛大的欢迎仪式,只有最高效的集结与部署。逻辑锚点所有的计算资源、制造单元、能源核心,都被优先调配给“星语者计划”。平台本身,被设定为计划的“主根节点”(RootNex)。

计划的第一步,是“网络架构”。他们需要建立一个能够覆盖尽可能广阔星域的、用于播撒和维持“调和信息种子”的分布式系统。这并非传统的通讯网络,而是一个基于规则共鸣的、低功耗、高隐蔽性的“规则浸润网络”。

吴庸和小李带领着工程团队,开始对逻辑锚点进行结构性改造。他们在平台外部加装了数以千计、小如微粒的“种子播撒器”。这些播撒器本身不产生能量,其核心是基于“创世蓝图”框架设计的、能够吸收周围背景规则波动,并将其转化为特定频率“调和信息”的微型编译单元。它们如同规则的蒲公英,一旦部署,便能近乎永久地、静默地工作。

同时,他们开始改造一批自动化探测船,将其命名为“信风舰”(ZephyrVessels)。这些小型舰只摒弃了所有攻击性武器和重型防御,只保留最基本的导航、生存和超光速航行能力,其绝大部分载荷和能源,都用于搭载大型的“种子播撒器”和维持一个强化版的、小范围的规则调和场。它们的任务,是航行到遥远的、预先计算好的战略坐标,如同古时传递信件的风帆,将“星语者”的讯息带往宇宙的各个角落。

计划的第二步,也是核心与难点,是“种子优化”。林墨与范因斯坦博士几乎将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对“调和信息种子”的编译工作中。这不仅仅是技术活,更是一种近乎艺术创造的平衡。

林墨沉浸在“蓝图”的浩瀚与自身生命体验的交汇处。他需要精确地提取“设定秩序”(源自“信息指纹”和“起源之影”底层)中的稳定与和谐要素,同时又要毫无保留地拥抱“自发生命秩序”(源自源血之种、凌霜的灵能乃至他对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中的活力与不确定性。然后,用“蓝图”的框架,将这两种看似对立的力量,编织成一种全新的、倡导“对话”与“共同演化”的规则提案。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无数次,他编译出的“种子”要么过于倾向“设定秩序”而显得冰冷僵化,无法引发生命规则的共鸣;要么过于强调“自发生命”而显得波动剧烈,容易被“虚妄之潮”判定为需要清除的异常。他需要找到那个微妙的、几乎不存在的“黄金分割点”。

凌霜成为了他最关键的“试金石”和“校准仪”。她的星银灵能对规则的和谐与冲突有着本能的感知。每当林墨编译出一个新的“种子”原型,凌霜便会用灵能去接触、去感受。

“这个……太冷了,”她时常会微微蹙眉,感受着灵能传来的那种令人不适的滞涩感,“像是一道完美的数学题,但没有生命愿意去解答。”

或者:“这个又太‘吵’了,充满了不安定的跃动,恐怕刚播撒出去,就会像黑暗中的火把一样吸引‘清理者’。”

在林墨一次次的尝试和凌霜一次次的反馈中,“调和信息种子”的编译公式在缓慢地、艰难地进化着。版本号从v0.1、v0.2……一直迭代到v1.0alpha。这个版本,终于得到了凌霜的认可:“它像是一颗……沉睡的种子,内部蕴含着冬日的寂静与春日的生机,它在等待合适的土壤,而不是强行改变环境。”

与此同时,第一批十艘“信风舰”已经改造完毕,它们各自的航线和目标坐标也已由范因斯坦博士计算完成。这些坐标经过精心选择,避开了已知的“共鸣体”高发区和文明密集区,主要集中在规则背景相对稳定、但又并非绝对死寂的宇宙“温带”区域。

出发当日,没有任何壮行的演说。十艘造型简约、散发着微弱秩序波动的“信风舰”,如同悄然离巢的雏鸟,依次滑出逻辑锚点的泊位,悄无声息地融入超空间,驶向各自遥远的使命之地。

接下来,是漫长的等待与监测。

逻辑锚点的主控中心,巨大的全息星图上,代表着十艘“信风舰”的光点缓缓移动,同时,无数细微的数据流实时显示着它们播撒“种子”的状态以及周围规则环境的反馈。

起初,一切如石沉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