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在一个不起眼的胡同口停下,周明远领着盛嘉骏往里走。推开一扇朱漆大门,里面豁然开朗。一个方正的四合院,中间是青石板铺成的天井,角落里种着几盆兰花,正对着大门的是正房,东西两侧各有三间厢房。最显眼的是院子中央那棵海棠树,枝繁叶茂,粉色的花朵开得正盛。
“这院子不错。”盛嘉骏满意地点点头,这样的四合院在寸土寸金的京城可是天价,龙腾集团能拿下这里,足见其底蕴。
周明远打开正房的门:“里面的家具都是按照老样式定做的,您看看还需要什么,我让人赶紧添置。”
正房里的摆设古色古香,梨花木的桌椅,墙上挂着几幅山水画,角落里放着一个紫砂茶杯。盛嘉骏走到窗边,推开窗户就能看到院子里的海棠树,花香顺着窗户飘进来,沁人心脾。
“挺好的,不用麻烦了。”盛嘉骏坐下,周明远连忙泡上茶,是今年的明前龙井,茶香袅袅。
“盛董,书法大赛的资料我整理好了。”周明远递过来一个文件夹,“这次参赛的有三十多个国家的选手,小日子和小韩子的选手资料都在里面。”
盛嘉骏翻开文件夹,里面详细记录了各个选手的背景和擅长的书体。井上雄彦擅长草书,金敏浩则以临摹见长。“看来这次的对手不容小觑。”
简单休息了片刻,盛嘉骏换了件衣服,周明远已经备好了车,送他去李建峰说的酒店。
酒店位于王府井附近,是一家老字号的饭庄,古色古香的门面透着浓浓的京城味儿。走进包厢,里面已经坐了几个人,李建峰正和一个白胡子老头聊天。
“嘉骏,你可来了。”李建峰连忙起身,拉着他走到白胡子老头面前,“这位是京城书法协会的会长,孙墨林老先生,是启功先生的关门弟子。孙老,这位就是我跟您说的盛嘉骏。”
孙墨林打量着盛嘉骏,眼神中带着审视:“早就听建峰说魔都出了个书法奇才,今日一见,果然年轻有为。”
“孙老过奖了。”盛嘉骏恭敬地行礼,启功先生的书法他很是敬佩,能见到他的弟子,也是缘分。
李建峰又介绍了另外几个人,都是京城书法界的名家,有擅长楷书的,有专攻隶书的,大家围着桌子坐下,气氛十分热烈。
“听说小韩子这次要临摹《兰亭序》?”孙墨林喝了口茶,语气带着几分不屑,“《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的巅峰之作,岂是他们能随便临摹的?”
“可不是嘛,他们还说《祭侄文稿》是他们的。”一个姓王的书法家愤愤不平,“简直是岂有此理!”
李建峰笑着说:“所以我们这次请了嘉骏来,就是要让他们看看,什么叫真正的华夏书法。”
众人纷纷看向盛嘉骏,眼神中带着期待。盛嘉骏微微一笑:“尽力而为,不让各位失望。”
菜很快就上来了,都是京城的特色菜,烤鸭、涮羊肉、炸酱面,香气扑鼻。孙墨林拿起酒杯:“来,我们共饮一杯,预祝这次旗开得胜,扬我国威!”
众人纷纷举杯,酒杯碰撞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盛嘉骏举杯回敬,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这次书法大赛上拿出最好的水平,让那些轻视华夏书法的人好好见识一下,什么叫底蕴,什么叫传承。
席间,大家聊得最多的还是书法。孙墨林说起启功先生练字的趣事,说他年轻时为了练好一个“之”字,写了整整三千遍;王书法家则讲了自己去西安碑林临摹的经历,说那里的《石台孝经》碑刻,每一笔都透着盛唐的气象。
盛嘉骏听得津津有味,偶尔也分享自己的心得,说书法和武道一样,都讲究“气”的运用,字里行间要有一股精气神。他的话让众人耳目一新,孙墨林更是连连点头:“说得好!字如其人,字里的精气神,就是书者的风骨!”
不知不觉间,夜色已深。大家依依不舍地告别,约定明天一起去书法大赛的场地看看。盛嘉骏走出饭庄,晚风带着一丝凉意,吹在脸上很舒服。周明远早已等在门口,开车送他回四合院。
坐在车里,盛嘉骏看着窗外灯火辉煌的京城夜景,心中感慨万千。这座城市既有现代化的繁华,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难怪能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
回到四合院,海棠花的香气在夜色中愈发浓郁。盛嘉骏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看着天上的明月,忽然有了提笔的兴致。他走进正房,研墨铺纸,拿起李建峰送的湖笔,蘸了蘸墨,在宣纸上写下“京城”两个字。笔锋苍劲有力,带着一股豪迈之气,仿佛将这座城市的风骨都融入了笔墨之中。
放下笔,盛嘉骏看着纸上的字,满意地点了点头。明天,就是他在京城书法界亮相的日子了,他已经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