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布雷克的指导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林昊通往更高篮球智商的道路。
他开始如饥似渴地钻研三角进攻的奥秘,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套复杂的战术图示,而是努力理解其背后的哲学——空间、时机、阅读与反应。
训练馆里,他缠着布雷克和助理教练克莱-莫泽问个不停;回到公寓,则对着战术录像和系统提供的模拟演练功能反复推敲。
然而,初期的学习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三角进攻要求球员在高速移动中持续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对习惯了依靠【视线诱导】和【低存在感】创造瞬间机会的林昊来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挑战。
他常常在应该传球的时候选择了个人突破,或者在应该切入的时候停留原地等待传球,与球队节奏脱节。一次战术演练中,他因为跑错了方向,差点和保罗-加索尔撞个满怀,引得马特-巴恩斯一阵哄笑。
“嘿,幽灵!你到底是我们的队友还是对方的第六人?”巴恩斯调侃道。
林昊有些懊恼地拍拍脑袋。他感觉自己像一个小学生被迫学习微积分,那些看似简单的原则——保持间距、强弱侧转移、利用掩护——在实际操作中却如此难以把握。
转机发生在一个傍晚。林昊加练结束后,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坐在空荡荡的球馆地板上,看着头顶的战术板发呆。他尝试在脑海中模拟三角进攻的跑位,但总觉得自己的“幻影”特质与这种强调位置和空间的体系格格不入。
他的优势在于“消失”和“误导”,而三角进攻似乎要求某种“存在”和“明确”。
【检测到宿主陷入战术理解瓶颈。】
【提示:三角进攻的核心非固定路径,乃创造优势。宿主的‘低存在感’可视为一种独特的‘空间创造器’,‘视线诱导’可加速防守失衡。尝试将系统能力视为执行三角原则的‘催化剂’,而非独立于体系外的‘异类’。】
系统的提示如同醍醐灌顶!林昊猛地站起身,眼中闪过一丝明悟。
对啊!他之前一直试图把自己塞进三角进攻的“模子”里,却忽略了自己的独特之处。为什么不能是三角进攻来适应他,或者说,他与三角进攻相互融合?
他开始重新审视三角进攻。所谓“创造优势”,不正是他一直在做的事情吗?只是方式不同。三角进攻通过复杂的跑位和传球制造错位或空位,而他可以通过【低存在感】直接让自己或队友成为“空位”,通过【视线诱导】加速防守的“错位”判断!
接下来的训练,林昊的approach完全不同了。他不再机械地跑位,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将自己的能力嵌入三角进攻的框架。
三角进攻强调弱侧球员的空切。当强侧形成三角,防守注意力被吸引时,林昊利用【低存在感】让自己在弱侧的移动几乎不被察觉。一次战术执行中,他看似在弱侧底角“挂机”,防守他的球员不自觉地将目光投向强侧持球的科比。
就在科比吸引包夹的瞬间,林昊如同鬼魅般沿底线空切,科比的眼角余光捕捉到这一抹淡出的身影,一记精准的击地传球送到,林昊接球轻松上篮。整个过程,防守人甚至没反应过来林昊是什么时候启动的。
“这……这算不算作弊?”香农-布朗看得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