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师菲尔-杰克逊的阵容试验,像一位高明厨师在调试一道复杂的大餐,而林昊,则逐渐从一种偶尔提味的“特殊香料”,变成了食谱中一个值得信赖的固定配料。
尤其是在第二阵容的搭配中,他的角色愈发清晰——那根穿针引线的梭子,将散落的珍珠串联成一条有价值的项链。
这套典型的第二阵容通常由林昊控球,香农-布朗担任得分箭头,马特-巴恩斯提供防守韧性和底角三分威胁,拉玛尔-奥多姆作为进攻轴心和篮板保障,中锋位置则由西奥-拉特利夫或德里克-卡拉科特这样的老将镇守。
这套阵容活力十足,但缺乏绝对强点,极度依赖配合与节奏。
训练馆成了他们培养默契的摇篮。没有主场比赛时的喧嚣,只有篮球撞击地板的回响和队友间的呼喊。
“林!这边!”香农-布朗如同一道黑色闪电,沿着边线快下。林昊心领神会,一记纵贯半场的长传,球到人到,布朗接球完成一记势大力沉的劈扣。
“传得漂亮!下次再高点,我能玩个风车!”布朗兴奋地跑回来,与林昊击掌。林昊笑着点头,心里却记下:香农的弹速极快,传球可以更提前、弧度更高。
另一边,马特-巴恩斯在底角张手要球。林昊运球突破,吸引防守后,一个隐蔽的击地【隐形传球】,篮球从人缝中钻出,精准送到巴恩斯手中。巴恩斯手起刀落,三分命中。
“好球!就这么传!别犹豫!”巴恩斯挥舞着拳头。林昊注意到,巴恩斯喜欢接球前有个小小的垫步调整,传球时需要给他留出这点空间。
最考验默契的,无疑是和拉玛尔-奥多姆的配合。奥多姆是天才,但思维偶尔会“断电”,他的跑位天马行空,时常不按战术板来。起初,林昊几次传球都差点与奥多姆跑错方向撞个满怀。
“嘿,伙计,你想去哪儿?”一次失误后,奥多姆自己都笑了,挠着他那标志性的蓬松头发。
“我以为你会走底线……”林昊有些无奈。
“直觉告诉我那边有机会,”奥多姆耸耸肩,“下次你看我眼神,我眨左眼就走左路,眨右眼就走右路。”
这当然是玩笑话,但却提醒了林昊。与奥多姆配合,不能死板地套用战术,更需要瞬间的阅读和直觉。他开始更加专注地观察奥多姆的肢体语言和眼神动向,尝试预判他那“神来之笔”的跑位。
渐渐地,两人之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一次训练中,奥多姆只是一个看似随意的反跑眼神,林昊的球就已经传到,助攻奥多姆轻松上篮。那种默契,引得场边的布莱恩-肖教练都频频点头。
然而,默契的培养并非总是和谐美好。一次队内对抗赛中,林昊所在的第二阵容对阵主力阵容。一次关键的进攻回合,林昊利用【视线诱导】骗过防守,看到了空切的巴恩斯,同时也瞥见了弱侧被稍稍放空的奥多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