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比的那句话,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林昊心中漾开层层涟漪,久久不息。“用脑子打球”,听起来简单直白,却蕴含着无限深意。它指向的,是超越身体天赋和技术范畴的、更高维度的竞技层面。
接下来的几天,林昊的训练重心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转变。他依然苦练基本功,依然琢磨着他的“幻影三件套”,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思考”上。
他开始像一位棋手般审视训练和比赛。
场景一:训练场的“读心术”
队内对抗赛,林昊对位香农-布朗。布朗以爆发力着称,喜欢利用速度强吃。以往,林昊会更多依赖【低存在感】和脚步去跟防。
这次,他多了个心眼。他仔细观察布朗启动前的习惯:布朗喜欢在向右突破前,有一个极轻微的向左肩晃动,并且右手会下意识地多拍一下球。
又一次,布朗持球,面露凶光,准备单打。林昊压低重心,【视线诱导】悄然散发,但并非直接干扰,而是微妙地强化了布朗向左突破的“倾向”。
布朗果然中计!他那个习惯性的左肩晃动幅度稍微大了一丝,重心也随之偏左!就在这旧力已尽、新力未生的瞬间,林昊动了!他没有后撤,反而猛地向前踏出一步,右手精准地掏向布朗那多拍了一下的篮球!
“啪!”
一次干净利落的抢断!
篮球被林昊捅掉,滚向边线。
“wtF?!”布朗看着自己空空的手,一脸难以置信,“你…你怎么知道的?”
林昊没有回答,只是快速将球传出,发动反击。心里却默默记下:【香农-布朗,右突破前喜左晃,多拍球一次。】
【防守阅读经验+5,视线诱导熟练度+3(用于强化潜意识倾向)。】
场景二:战术板前的“预判”
禅师讲解一个新战术:weakIversoncut(弱侧艾弗森切)。核心是弱侧射手借助双掩护横切,接球投篮。
大家都认真听着。林昊却在想:如果我是防守方,会怎么应对?换防?绕掩护?如果对方换防,内线会不会出现错位?如果对方绕掩护,第一个掩护人和第二个掩护人之间的空隙,是不是可以利用?
轮到演练时,林昊作为防守方。当对方射手启动切出时,林昊没有盲目追防,而是提前判断了对方可能的换防策略,【低存在感】轻微激发,让自己在对方沟通时显得“不那么重要”,导致换防稍显迟疑。同时,他卡在了第一和第二掩护之间那个微妙的位置,既干扰了传球路线,又随时准备补防。
虽然最终战术还是达成了,但林昊的防守选择让对方的传球变得别扭,投篮也受到了些许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