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2 / 2)

不过,这本来也是君臣之间常见的博弈。尽管朱棣已经做了两三年太子,但在朝中的根基尚浅,大臣们自然想试试他的底线。

要是朱棣稍显软弱,恐怕这些人就更不把他放在眼里了。这也是多少年来改朝换代时的常态。

何秋坦然回应:“这是人之常情,即便推行改革,也改变不了人性。我以为陛下早已明白这个道理。”

朱棣哼了一声:“道理我懂,可就是看不惯!”

“算了,不说这些了。看来锦衣卫还是得用,但现任指挥使能力不足,你有什么合适的人选推荐吗?”

何秋刚想开口推荐,却突然想到,朱棣在京城待了三年,手下不可能没有合适的人选,更何况是锦衣卫这种皇帝亲信机构,怎么会来问他意见?

这才过了多久,朱棣就开始跟他耍心眼了?何秋心里忍不住嘀咕。

他立刻打了个哈哈,说道:“恕臣无知,实在想不出合适的人。”

朱棣深深看了他一眼:“行吧,那朕就让纪纲来当这个锦衣卫指挥使。他手段够狠,足以震慑那些油滑的官员。”

纪纲?没想到历史已经有了这么大的变动,他竟还是要上位。不过何秋并不在意,他与纪纲既无交情,也无冲突。

更何况,锦衣卫本质上是皇帝的工具,皇帝指向哪里,他们就扑向哪里。如果有一天纪纲牵涉到他,那就意味着朱棣已经决定对他动手了。

说到底,这和纪纲本身并没有多大关系。

何秋轻轻点头。

“臣听说纪纲办案得力,应该不会有问题。”

朱棣转而说道:

“这些天,朕已经仔细观察过这些大臣了。有些人三番两次跳出来反对朕,或者在暗中煽风点火,哼!”

“如果再有下一次,就别怪朕不讲情面。最多五天,等纪纲和张玉一到,京城的局势就能彻底掌控!”

“到那个时候,如果还有人不知进退,朕不介意借他们的人头一用!”

这话语中透出的杀意,何其浓烈!

不愧是朱元璋的儿子,言语之间尽显霸气。

何秋对朱棣颇为理解。

之所以要等张玉到来,必然是为了接管京营。一旦京营在手,朱棣的地位便稳如泰山;而纪纲执掌锦衣卫这把利刃,朝中大臣的私密之事也将尽在朱棣掌握。

由此可以看出,朱棣虽然喜欢冒险,但骨子里仍是谨慎的。

如果没有掌握京营这个前提,他绝不会轻易提及对付朝臣之事。

而且,朱棣已经给了大臣们两次机会。如果第三次还有人不知死活撞上来,那也怪不得别人了。

正所谓“不教而诛谓之虐”,但朱棣已经给了机会,他们不珍惜,那就别无他法。

何秋渐渐明白,朱棣召他前来,或许只是想找一个倾听者。有些话,不适合对别人说——

比如徐皇后,他绝不会提及;朱高炽年纪尚小,又常在朱元璋身边,也不便多言。

至于道衍等人,终究隔了一层。正因如此,朱棣才找上了何秋这个女婿。

既然如此,何秋便安安静静地当好一个听众。

直到朱棣絮絮叨叨说了许多,见何秋始终不语,忍不住开口道:

“你这小子,记得替朕写几篇文章,把风声放出去,别整天呆在家里哄孩子!”

何秋一脸错愕。

什么?还有我的事?难道我猜错了?

他不由得挠了挠头,问道:

“陛下是想让臣写什么文章?”

朱棣略带不满地说:

“就写变法该如何推行,为什么要推动变法。”

何秋神色略显古怪。

“变法不是一直在推进吗?难道又出了什么问题?”

朱棣脸色也沉了下来,叹了口气:

“这些大臣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处处给朕拖后腿。大概觉得朕作为新君,应该放宽变法,向士绅靠拢吧?蹇义提议大赦天下,不就是这个意思?”

朱元璋的嘴角浮现出一丝讽刺的冷笑。

第326章着书立说

何秋顿时恍然。朱元璋在位时,身为开国太祖,万事初定,无人敢反驳他的旨意。

然而到了朱棣这一朝,情况就变得棘手起来。这一世的朱棣并非通过靖难之役登基,许多朝臣未曾亲历他的铁血手腕,便不自觉地用应付平庸君主的方式敷衍他。

何秋不由得轻笑,这些人看人的眼光,还真是一点长进都没有。

朱棣沉声道:“朕如今才深知推行变法之艰难。过去一直有父皇在前抵挡压力,可现在……”

“说到底,就是那群该死的读书人!他们家中世代为地主,变法如同割他们的肉。朕虽有心不用他们,治国却偏离不开——实在憋屈!”

何秋无言以对。此时终究不是后世,没有大批受过义务教育的人才可供选用为官。即便是后世的官员,也未必比明朝官员更清廉、更高尚,人性如此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