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2 / 2)

而今立身邙山之巅,方觉洪流可畏。此处地势高峻,俯瞰黄河,但见雨幕滂沱,浊浪汹涌。他本想于潼关观水,却遭群臣阻谏。

毕竟黄河在此处转折,若真的发生决口,那个位置的危险性极高,实在不能说是安全。

朱元璋面对朝臣们的压力,只得亲临洛阳视察黄河情形。

望着东边高出农田的黄河水道,朱元璋心中十分担忧。河道已高于一旁的田地,一旦堤防溃决,整个河南府恐怕都会受灾。

所幸今年雨势不大,洪灾应该不会发生,但重新整修黄河堤岸仍是刻不容缓之事。

之前朱元璋并未意识到河南段的黄河已成为地上悬河,如果不彻底整治,将国都定在洛阳,岂不是年年都要遭受黄河的威胁?

何秋在一旁劝慰朱元璋说:

“陛下,今年黄河的汛情应该不会严重,臣观察堤防,目前状况尚可。”

朱元璋看着身披蓑衣、浑身湿透的何秋,反问道:

“你怎么敢如此断言?就连河南巡抚都不敢这样保证!”

何秋略作思考,回答道:

“陛下请看,雨势已渐渐转小,夏季的雨通常不会持续太久,一旦变小,很可能就会停止。正因如此,臣才敢这样说。”

朱元璋冷哼了一声,最终问道:

“朕不只希望黄河今年无事,而是希望它永远不再成患,你能做到吗?”

何秋只能苦笑。这样的事即便在后世也无人能保证绝不出问题,想想长江水患,即便到了21世纪,中国的水灾仍时有发生,只是损失比大明时小了许多。

“陛下,黄河水患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从宋、辽、金到元朝逐渐积累下来的问题。即便是陛下,也无法保证黄河堤防永远不出问题吧?”

“但只要陛下每年能拨出千万经费修护堤坝,推行束水冲沙之策,并任用善于治水的官员,黄河的状况一定会逐渐改善。”

见朱元璋沉默不语,何秋又多说几句:

“陛下,治理黄河水患,不能只关注下游,上游的水土保持也十分关键。如果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堤坝修得再好也是徒劳。”

朱元璋虽从朱高炽那里听说过何秋的一些想法,但仍不太理解为何要强调上游的水土保持。

“这又是为何?”

何秋指着下方奔腾的黄河水说道:

“陛下请看,黄河水中夹杂着多少泥沙?河道已高出地面,若不治理上游,难道要每见河道高出一米,就将堤坝加高一米吗?这是做不到的!”

朱元璋默然。大明无法每年投入巨资不断加高河堤,即便他不懂水利,也明白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然而,要在上游保持水土,就必须植树造林,这又陷入一个两难局面:西北地区民生凋敝,百姓几乎难以维生,哪有余力去种树?

何秋曾与朱高炽讨论过,即便真的推动种树,树木能成活多少?又如何阻止百姓砍伐这些林木?

即便是朱元璋颁布一项强制植树的政令又能怎样?

距离朝廷越远的地方,中枢对地方的控制力就越弱。如果仅限于京师一带,或京师附近的直隶地区,中枢尚能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

然而,这样的政令到了地方上呢?

朱元璋不敢保证,他太了解地方官员的作风了。王安石变法因何失败,朱元璋始终铭记于心。

关于在西北植树的事,朱元璋只能将其深埋心底。或许回京后会与朱棣商议,至于最终是否颁布命令,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或许等到大明决心征服西域更远之地时,才会大力扶持西北,使其具备足够力量向更西方出兵?

河南的这场雨确实没有持续太久,很快便转晴了,何秋的预测没有错。

朱元璋松了口气,也就没有在河南多作停留。

河南虽比不上江南富庶,但也算得上是天下数得上的好地方。

只要黄河、淮河不泛滥,这里的年产量就相当可观,至少比之前朱元璋经过的陕西要好得多。

经过开封时,朱元璋看了看旧城,感慨万千。

北宋时期繁华的汴京现已残破不堪,至今仍未完全恢复元气。

这其中既有战争的因素,也有元朝修筑黄河堤坝时在此大量征调民夫的原因。

这些被征发的民夫,大多未能重返故土,有的在劳役中丧生,有的在后来的抗元战争中牺牲。

明初时,开封府可谓十室九空。当初朱元璋刚攻下开封府,也曾动过迁都于此的念头。

若非后来了解到开封的实际情况,加上大臣们极力劝阻,说不定真就迁都至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