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从北海回去,一定要和姐夫说说那里的景色有多美。
不止如此,还要跟朱高燧和父王炫耀一番,让他们羡慕不已。
一路向北,没过多久,朱元璋就感到刺骨的寒意。此时还是夏季,若非他身体底子好,光是这一段路程就足以让他病倒。
实在难以想象,当年的苏武是以怎样的精神,在更加寒冷的北海坚持了几十年。
仅仅一天时间,朱元璋就率领这批人抵达了北海边。
如今的北海四周,常见小型船只穿梭,这些都是周边渔牧民族日常所用的工具。
依山傍水而居的人们,向来依赖自然环境生存。生活在北海一带的百姓,大多靠捕鱼为生,日复一日仰仗渔获维持生计。
北海此地,严寒漫长,即便有夏天,也极为短暂。周围土地多是冻土,不仅无法耕种,连草都难以茂盛生长,放牧也几乎不可能。
然而北海之中鱼产丰富,别处若能捕到一米长的大鱼,已算稀罕事;但在这里,即便捕获与人等高的鱼类,也算不上什么大消息。
朱元璋驻马北海之畔,向蓝玉和朱高炽问道:“你们可知,朕为何执意要来北海一观?”
朱高炽与蓝玉皆摇头不解。
朱元璋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自驱逐蒙古人、登基为帝以来,朕往往只能从奏报中得知,大明又攻至何处,却难有亲临之感。况且蒙古的威胁始终未消,朕来北海,亦是为提醒自己,汉时曾有白登之围、苏武牧羊之辱。这等耻辱,若置于今日,便是蒙古仍可能威胁大明边疆之患!”
蓝玉拍胸说道:“臣誓死保卫大明边疆!”
朱元璋微微一笑:“朕知你忠心,但此事非一二人之力可改,需朝野同心。”
其实朱元璋心中所愿不止于此。他自觉此生最辉煌之事,莫过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史书留名,或也以此为重。然而他更愿后世铭记其开拓疆土之功——如今的大明,疆域尚不及汉唐,这始终是他心头之憾。
这未尽的心愿,只能托付朱棣完成。以朱棣之能,应能持续推进改革,将草原蒙古诸部或收服或驱散。那时,大明或可摆脱边患,专注内政,使国祚延续两三百年。
朱元璋已无意过多理政,如今更愿全心培养朱高炽。若大明祖孙三代皆为明君,他便无憾矣。纵观历代,只要开局稳固,往往能延续二百年以上,至于更远的未来,他已无力顾及。
赏尽汉唐曾见的北海风光后,朱元璋未作久留。毕竟安危为重,能亲临北海,他已心满意足。
随后,朱元璋启程返回龙城,率军西行,踏上归途。途经燕然山一带,此地早已不复汉时辽阔,唯余荒山寂寂,唯有当年冠军侯勒石所留的碑文尚存。
朱元璋遂命暂停行程,令随行翰林撰文纪念,在古碑之侧镌刻新篇。
这,也算是他朱元璋对汉武帝与卫霍的一种致敬吧。唯有真正驱逐外虏之后,方知当年汉武与卫霍的功绩何其辉煌。
大军从燕然山向西南进发,前方即将抵达大明西北边境。
朱元璋等人选择的是汉代居延泽一线,当年汉匈曾在此地激烈交锋。
但沧海桑田,昔日的草原已沦为荒漠。
从燕然山到居延泽,沿途千余里全是戈壁,环境极为恶劣。
何秋对汉代历史不算熟悉,却依稀记得居延泽一带原本应有大湖。
眼前却只有茫茫荒漠,让他不禁心生忧虑。
如今大明也在草原上垦殖,谁又能保证不会造成新的荒漠化?
可这样的话,不该由他说,也不可能由他说出口。
任由草原用于放牧,等于将打下的土地还给蒙古人,这是大明绝不能接受的。
可难道就眼睁睁看着北方草原步步沙化吗?
何秋既迷茫又沮丧,在封建时代,沙漠化几乎无解。
想到这点,他心情愈发沉重。
朱元璋的队伍渐渐抵达亦乃集,当地蒙古人警惕地注视着他们。
蓝玉向朱元璋解释,亦乃集就是汉唐时期的居延泽,如今被蒙古人占据。
这里的蒙古人对大明并不顺服,只是碍于协议,才允许大明皇帝在此补给。
若非如此,双方早已开战。
朱元璋心中虽有不悦,但也明白让蒙古人臣服并非易事。
何况如今的居延泽早已衰败,也不必太在意这些人。
当然,朱元璋并不知道,正是这些瓦剌人日后在土木堡之变中几乎扫尽大明勋贵。
从此,大明一步步走向重文抑武。
但如今的大明,应当不会再重蹈覆辙了。
何秋借机凑近朱高炽,向他讲述保护环境的重要。
“你知道居延泽和整个西北是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吗?”
朱高炽摇头表示不知。
“正是在宋朝!”
“汉唐时,西北水草丰茂、林木参天。可宋与西夏百年战乱,把整个西北都毁得不成样子。”
何秋语气中满是对宋朝的不满。
朱高炽有些不解,他知道何秋向来不喜宋朝,甚至认为它只是割据政权,代表不了中原。
可把如此大的罪责归于宋朝,是否过于苛刻?
“姐夫,这话是不是说得太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