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1 / 2)

“依我看,不如一边上书,一边咱们自己先动手开矿,把这些土司调动起来,至少能先把手中的俘虏用上。铜矿挖出来,总归是能卖钱的!”

沐春心中犹豫,因为朱元璋曾下令不鼓励各地开矿,认为采矿耗费人力多,产出矿物少,又不能解决百姓吃穿,没什么实际意义。

更关键的是,自古以来采矿都需受朝廷监管,尤其是在建国初期管控更严。他们身为勋臣,私下开采矿产,终究不妥。

“西平侯,不如这样:你先将云南各地的土司召集过来,我一一与他们见面,讲清道理、摆出事实,让他们用俘虏去开矿,这样就不算你亲自开采了。”

“再说,本来就要分一部分利益给这些土司。趁这次召集他们,正好商议如何分配利益,看看哪些人会反对。至于那些反对的,我看可以直接剿灭,把俘虏也送进矿里。”

冯诚在一旁听得连连点头,觉得这办法不错,巧妙地绕开了朝廷的一些规定。

土司身份特殊,有些事情他们能做,沐春等人反而不能做。这种棘手又辛苦的差事交给他们,自己也落得清闲。

很快,西平侯府便出面召集了麾下的将领与士兵,联名签署了一份奏疏,不识字的就按手印。

这份文书是要上呈朝廷的,沐春等人希望朝廷能早日决断,将修建水道一事提上日程。

为此,沐春不惜动用自己在军中的威信,让大家一起签名,这已有些倒逼朝廷的意思了。

沐春也明白其中的风险,但看着身边的弟兄们,谁不盼着早日开矿、发点小财呢?

至于来到西平侯府的土司们,倒好应付得多。愿意听从沐春召唤前来昆明的,多少都对大明心存畏惧。

至少表面上还算顺从,来的人虽不多,只有十几位,但都是当地势力较大的土司。

这些人聚在一起,议论纷纷,猜测沐春这次召见所为何事。有人甚至怀疑,是不是沐春在之前的征战中受了伤。

不多时,沐春便带着何秋将他们请入侯府。沐春当仁不让地坐在上首,何秋则坐在左侧首位,其余土司依次落座,心中纷纷猜测坐在左手第一位的究竟是哪家子弟。

待众人坐定,沐春才开口说明此次召集的用意。一听说沐春有意开发东川铜矿,甚至打算上书朝廷修建一条水道,这些土司们都有些心动。

有些事沐春他们或许不清楚,但这些在云南盘踞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土司们,心里却再明白不过。

东川确实蕴藏丰富矿产,他们中有些人曾在那里开采过,只是规模一直不大,原因就在于运输困难。

但若真如沐春所说,朝廷能修通水道,这些铜矿便成了宝藏。

土司们纷纷附和,有人甚至夸张地说自己早就盼着这一天了。

何秋冷眼旁观他们的表演,终于轻咳一声,开口了。

“诸位且听我一言。”

土司们虽不识何秋,却也懂些眼色,渐渐静了下来,听他说话。

“水道一旦修成,东川的矿产便如金山一座,其中利益总要好好分配,各位没有异议吧?”

土司们纷纷点头。他们明白,大明实力雄厚,大头自然归朝廷,自己能分得些许残羹便已知足。

还有人暗自琢磨:那些没来的土司,将来恐怕难逃被大明剿灭的命运,不由庆幸自己早早归顺——早做大明的犬,也是福气。

何秋看着众人,开始说明他与沐春等人商议好的分配原则。

说来也简单:愿意追随大明、汉化程度高的,分得多一些。

另外,族中子弟若参军,或是送上奴隶参与开矿的,也能多分——但奴隶不能是汉人,也不能是其他在座土司家的人。

此言一出,土司们眼前皆是一亮。汉化或许不易,他们久居山中,要改穿汉服、读书写字,一时难以适应。

但抓奴隶可是他们的强项!

元朝统治云南时,各地土司互相攻伐不休,不少人结下世仇。如今既有旧怨,又有新利,谁能忍住不动手?只要仗打赢了,奴隶要多少有多少。

明军在云南常找不到叛乱土司的老巢,俘获有限,但他们这些土司却清楚敌人在哪。

立刻有土司起身拍胸保证,定会为东川开矿抓足人手。

有人甚至互相攀比,一个说要抓五千,另一个就说要抓一万,场面热烈非常。

第287章劲爆的消息

何秋见此情景,心头振奋,却仍保持理智,豪迈地说道:

“只要你们敢抓,大明必不亏待你们。修金沙江水道也是大工程,缺人得很。”

“若能献上更多奴隶,我在此替西平侯表态——我们照单全收!”

何秋知道这番话会打开土司心中的欲望之门,但他并不在意。

西方的发展,不也靠着黑奴贸易与血腥手段么?

与其让大明子民在修水道时牺牲,不如让外族人来承担。

他甚至鼓动土司越境去缅甸、老挝等地掳掠人口,投入水道工程。

待众人热情稍退,何秋又说起了另一件事。

“诸位或许对开凿金沙江水道的意义还不够了解,我来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