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四维默默点头。
定远侯自尽的消息在京城传开后,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虽然洪武年间去世的勋贵不在少数,王弼不过是一位侯爵,按理说不会引起太大关注——毕竟不久前才有一位国公离世。
但这次的情况与众不同。众人都知道是锦衣卫最先得到消息并禀报了朱元璋,而如今执掌锦衣卫的正是朱棣的女婿何秋。
王弼又是何人?他是太孙东宫势力中的重要支柱!
这是否意味着朱棣准备强势介入储位之争,与侄子争夺大明皇位?
这些猜测让何秋气恼不已,他立即对外公布了太仓事件的全部细节,特别强调是有人递送举报信,锦衣卫才不得不向陛下禀报。
随着真相大白,那些阴暗的揣测逐渐平息。
第266章反响
信国公府。
汤和得知王弼自尽的消息后,身子微微发颤,沉默了许久,才艰难地吐出几个字:“王弼……可惜了。”
汤和年事已高,既不愿也不敢插手这些事,只能眼睁睁看着王弼走向绝路。
这让他内心无比痛苦。同为淮西勋贵,以往李善长等人获罪时,他尚可安慰自己是他们罪有应得,自己无力相救。
但王弼的情况完全不同!
王弼在临终前留下了一封绝笔信,内容十分简洁。
信中表示自己在掌管军仓期间,仓库出现亏空和陈粮被盗卖的情况,确实负有责任,愿意以性命承担所有罪责。
但他不愿像前汉太尉周勃那样受小吏折辱,故而选择自尽,只求陛下能法外开恩,送他的家人回乡务农,不求荣华富贵,只愿他们平安度日。
汤和心里明白,王弼实乃含冤而死。
虽然王弼在信中承认有罪,愿担全责,但若真无怨气,又何必选择自尽?
何况以汤和对淮西勋贵的了解,王弼素来忠厚老实,根本做不出贪污军粮之事。他既然认罪,想必对背后隐情心知肚明,只是不愿供出幕后之人罢了。
汤和仔细琢磨,能让王弼这么做的,除了蓝玉,就只有太孙,或者说东宫的人。
然而蓝玉早已回到凤阳编书,一家老小都不在京中,若说是他指使的,实在不合常理。
那就只剩下太孙府的人了,事情越闹越大了!
越想下去,汤和越不敢露面,只是接连给朱元璋递折子,说自己年老体弱,渴望回乡归隐,只求叶落归根。
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汤和已察觉京城风雨欲来的气息。他不顾年迈体弱,执意要回凤阳,就是担心接下来事态扩大,最终牵连自己。
宫中,朱元璋收到汤和的奏章,迟迟不肯批复,还是先请他进宫,想再劝他留下。
可当汤和颤巍巍地走到面前时,朱元璋猛然发现,原来汤和也已经这么苍老,劝他留京的话到了嘴边,终究说不出口。
汤和看出朱元璋的心思,坐下后便絮絮叨叨地说起自己征战多年,浑身是伤,每到阴雨天便疼痛难忍,实在老得无法理事。
朱元璋打断他,直接说道:
“朕明白你的意思,鼎臣。只是……唉,朕在京中的故交越来越少,淮西的老友也渐渐不在了。”
汤和见朱元璋面露疲惫,尽显老态,有心劝他几句,可转念一想,自己又能劝什么?
劝他放权,让位给朱允炆?朱允炆哪比得上朱标。
最终汤和只能沉默以对,朱元璋也默然良久,最后还是准他回乡去了。
汤和回凤阳的路上,遇见蓝玉的家将正往京城赶,他连忙喝住他们问道:
“你家老爷蓝玉呢?”
那家将认出是汤和,赶紧回答:
“老爷在后面,正带着郑国公赶往京城,要为定远侯讨个公道。”
汤和脸色一变,咬牙道:
“你去叫他来,就说我汤和在此等他!”
家将不敢耽搁,跑回去通知蓝玉。
汤和带着家眷与亲卫在原地等候,待蓝玉与常茂赶到,吩咐手下散开警戒,留出一片空地与他二人说话。
汤和盯着蓝玉问道:
“你不老老实实待在凤阳,跑出来做什么!”
蓝玉面色阴沉,语气沉重:
“我要进京,替王弼讨个公道!信国公,您知道的,王弼为人老实,绝不可能贪污军粮!何况那只是他兼管的差事!”
汤和重重一哼,恨不得拿拐杖敲蓝玉的头,恨铁不成钢地说:
“你都多大年纪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王弼的事是你能插手的吗?”
“是,王弼本人或许没参与倒卖军粮,但他未必不知情。以他的性子,为什么不把事摆到明处说,反而选择**,你难道看不明白?”
蓝玉面露疑惑,迟疑地说:
“信国公,您的意思是……王弼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