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1 / 2)

总算没有辜负使命,把晋王顺利带回京城了。

回想这一路上的经历,赵勉仍觉得如同做梦一般。

他昼夜兼程赶到太原,可晋王早已收到风声,直接举旗**了。

当然,晋王并没有自称**,而是声称朝中有奸臣挑拨天家父子感情,使他蒙受不白之冤,起兵是要进京向天子讨个公道。

晋王这一说,三卫的许多兵马也就稀里糊涂地跟着反了。

晋王府的三卫兵马被朱棡带出大营,直扑西安。

朱棡心里盘算得很好:他离秦王最近,若能在朝廷大军赶到之前吞并秦王的三卫,兵力就能扩大到近十万。

到那时便进退自如,即便战败,也可逃往草原。

可没料到,锦衣卫指挥使蒋瓛早已奉朱元璋密旨做了大量工作,边军将领们都被他一一通知到位。

一旦晋王有起兵迹象,立即领兵赶往太原。

因此朱棡的大军才走了十几里地,就被拦了下来。

晋王府的三卫与燕王府的有所不同,尽管晋王也是塞王,但其领兵打仗的能力明显不如朱棣。

他手下的三卫大多只是跟着傅友德等人混些战功,实际战力平平。

更何况,这些人也并非全都愿意跟着晋王**,更多是一时被朱棡的话煽动,头脑一热就跟了上去。

等冷静下来,许多人已不愿再反,只是身在军中,被一路裹挟前行。

等到朝廷兵马一到,三卫内部很快就自乱阵脚。

喊喊口号可以,真要跟朝廷对着干,大多数人并不情愿。

而且晋王三卫中不少人与边军是同乡,这边乡音阵阵,高喊“只诛首恶,胁从不杀”。

那些本就不愿谋反的人自然动了心,纷纷放下武器。

说起来,这也与晋王本身的形象有关。如果他真的名声好,或许会有更多三卫兵马真心相信他是被奸臣诬陷。

但晋王自受封太原以来,虽不至无恶不作,却也干了不少坏事。

任谁听朱棡说自己被冤枉,心里都难免打个问号。

晋王掀起的**不过是一场荒唐的闹剧,短短三日便彻底平息。

这样的结局,是赵勉来太原之前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的。

他原本忧心忡忡,特意向朱元璋请调三千兵马,就是担心晋王**引发祸乱。

谁也没料到,晋王竟如此不堪一击。

赵勉抓获晋王后,一度担心途中会遭遇袭击,但最终发现自己多虑了。

数千骑兵护卫左右,即便有人心怀不轨,也没有胆量更没有能力下手。

而蒋瓛依旧神情凝重。对他而言,只要晋王尚未押至京城、投入刑部大牢,此事就不算真正了结。

他虽然在处理晋王谋反一事上表现出色,足以在朱元璋面前加分,

但此前的过失太大,蒋瓛仍无法预料皇帝最终会如何处置自己。

突然,船队中传来惊呼——第五艘船破开一个大洞,眼看就要沉没。

赵勉脸色骤变,恨不得抽自己一个耳光:一路上本平安无事,偏偏自己胡思乱想,现在竟真出了意外!

蒋瓛紧盯水下,喝令众人警惕。尽管夜色深沉,水中景象难辨,

他那特务首领的敏锐直觉却已断定:这绝非意外。

江中必有“水鬼”——并非鬼神,而是专于水下凿船之人。

杨婧立于船头,不断发令,向沉船处抛掷绳索、放出小船,全力救人。

待一切混乱稍定,蒋瓛将杨婧与赵勉拉入船舱密谈。

一进船舱,杨、赵二人便由衷向蒋瓛行礼,语带敬佩:

“此番全赖指挥使大人,若非您料事如神,我等恐怕都难逃罪责。”

原来登船之前,蒋瓛已与二人议定,对外声称晋王在第五艘船上,

实则将他暗中安置于第三艘船。此事仅三人知晓,晋王正是蒋瓛亲自押上第三条船的。

蒋瓛此时也松了一口气,庆幸有惊无险。看来晋王手中果然握有不少人的把柄,

否则也不会有人甘愿冒险,在此时袭击船队。

但他随即道出更严峻的推断:

“我们当中必有内应。登船安排仅提前两个时辰公布,敌人却能如此精准地凿沉我们对外宣称关押晋王的那艘船——消息传得实在太快了。”

杨婧怒容满面。此事无异于对钦差威严的公然挑衅。

若在京城门口让晋王遇害,今后谁还敢奉旨出巡、押解要犯回京?

赵勉断然道:

“此人必来自应天府,且地位不低。否则绝无能力在此地安排众多人手,掐准时机凿船。”

杨婧稍定心神,迟疑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