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1 / 2)

何秋点头:“自然明白。若真如我所料,太子身边定有奸佞,而且谁都有可能对太子下手。”

蓝玉听完这番话,整个人仿佛被抽空了力气,瘫坐在椅上。太子身边的侍从,一半是他亲自挑选,另一半则是朱元璋安插的亲卫。

如果太子身边真有人出了岔子,那更可能是出自蓝玉安排的那一批人。

蓝玉低笑一声,自嘲道:

“说到底,我也只配在战场上逞能。跟你们这种人斗心思,根本毫无胜算。”

何秋赶紧摆手,连声否认:

“凉国公误会了,我向来行事端正,从不走歪路,你是了解我的。”

蓝玉淡淡扫了何秋两眼,那目光里的轻蔑,何秋看得一清二楚。

第215章状告晋王(下)

常茂也听出这番话背后暗藏的凶险,他咬紧牙,诚恳地向何秋请求:

“何秋,对吧?我求你了,无论如何,我都要给我妹夫讨个公道!就算要我死也无所谓——反正我从凤阳府私逃出来,就已经是个死人了!”

蓝玉看着常茂,起初有些恼怒,但最终什么也没说。

何秋也认真地回答:

“郑国公请冷静,这件事的关键不在你我,而在陛下。”

“只要陛下决心彻查,有没有人出面指证太子之死另有隐情,他都会查下去。”

何秋并未欺瞒他们。朱元璋身为开国皇帝,很少有事情能瞒过他的眼睛。只要他认真去查,真相总能水落石出。

此前太子遇害,不过是一时疏忽——恐怕连朱元璋也没料到,竟有人胆敢在大明境内对太子下手。

常茂却悲观地说道:

“此事牵扯的人太多了,晋王,甚至可能还有秦王——两位最年长、势力最强的藩王都牵涉其中……”

“其他牵涉者更不计其数,就像颖国公,不也被迁怒逼死了?可即便如此,陛下还是没有彻查真相。”

常茂最后几乎失控地说道:

“不管陛下还查不查,我都一定要追查到底!哪怕亲手杀了晋王,我也认了——他本就死有余辜!”

何秋清楚,常茂确实有这个能力。作为开平王之子,他手中掌握的力量不容小觑,若真决心刺杀晋王,绝非难事。

何秋摇头劝阻:

“你若真这样刺杀晋王,就算得手,太子之死的真相也将永远石沉大海,再难查清。”

常茂烦躁地问:

“那你有什么办法?”

何秋思索片刻,说道:

“你们可以把事情闹大,逼陛下不得不查!”

蓝玉皱眉反问:

“怎么逼?”

“去宗人府,去大理寺,状告晋王,把一切摊到明面上来。”

蓝玉仍有疑虑:“这样告发晋王,能成吗?”

何秋苦笑着摇头:

“不一定能成,只能说机会稍大一些。”

“不过,那个出面告发的人,恐怕性命难保。”

蓝玉顿时着急:“有没有更稳妥的办法?”

常茂毕竟是他的亲外甥,他只有这两个外甥,不愿眼睁睁看其中一个送命。

常茂陷入沉默,最终,他深吸一口气,下定了决心。

“豁出性命又如何?我偏要赌上这条命,定要让晋王伏法,将太子枉死的真相公诸于世!”

常茂望向欲言又止的蓝玉。

“舅舅不必相劝。我这条命早已活够本了,弟弟如今比我更有出息,有他撑着郑国公府,我也安心。”

蓝玉最终只是长叹一声。

何秋目送二人远去,心中五味杂陈。

他不知自己此举是对是错。朝堂刚平稳度过太子薨逝、太孙继立的**,正全力推行新政。此刻重提太子死因疑云,只怕又要掀起波澜,使政务停滞。

这与他改革图强的初衷相悖,但更不愿见谋害朱标之人逍遥法外。

从功利角度看,谋害太子的多是反对新政之人。若常茂揭开此案,陛下彻查,正好将这批人连根拔起,日后推行新政便少了许多阻碍。

只是不知常茂状告晋王,能否真正搅动这潭死水。

但愿太子昔日庇护的臣子中,不乏仗义执言之人。

何秋选择此时让常茂发难,还因看透另一层:太孙既立,储位已定。陛下恐怕早有彻查之心,之所以按兵不动两三月,正是要让真凶放松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