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前,百姓地少税重,为了活路,不得不把地卖给士绅,自己当佃户。这样反倒能逃避重税,只要交租就行。相比之下,百姓负担反而轻了些。”
这样的道理,以前的朱元璋并不能完全理解,他一意打击兼并贪腐,却始终收效甚微。
直到何秋将这些图表摆在他面前,他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其中原因。
第212章朱元璋的雄心
“照此说来,百姓在改革之前,做佃户的负担反而比自己种地时要轻?那一旦有天灾,他们自然愿意把田地交给士绅,以求活路?”
朱元璋沉吟着说道。
何秋点头称是。
“百姓希望减轻负担,士绅则想兼并土地——土地自古以来就是根本,两者一拍即合,简直如烈火燎原,不可阻挡!”
这句调侃并未让朱元璋发笑,反而让他第一次看清了帝国潜藏的危机。
好在改革之后的情形,明显好转。
何秋继续解释。
“自改革以来,朝廷重新丈量了四府土地,部分田地归还百姓,并将丁税并入田税,改按土地面积征收。”
“也就是说,如今地多者多缴税,地少者少缴税,士绅的税负反而比普通百姓更重。”
这样的结果很合朱元璋心意。他出身贫苦,向来不喜豪强大户。
能让百姓喘一口气,正是他心中所愿。
更何况还有商税——四府平均缴纳五万两,一年便是二十万两。若推行全国,数额将更为可观,再加上海关税收,前景可期。
朱元璋长舒一口气,欣然道:
“如此,朕的江山才算稳固了。”
历来都是百姓**,何曾见过士绅带头**?
改革虽会损害士绅利益,可能招致反对,但朱元璋并不在意。他只在乎大明能否长治久安。
他不求大明千秋万代——自古哪有永存的王朝?只要能超过汉朝,他便心满意足。
何秋又向朱元璋描绘未来:
“陛下,如今四府税赋充足,臣建议在当地兴修水利、整修道路,多办惠民工程,总比让钱财积压在国库里强。”
“臣有一言,请陛下斟酌:钱,要用出去才是钱;不用,便不是钱。”
朱元璋颇感兴趣,追问:
“此话怎讲?”
何秋略加思索,举例说明:
“如今不少商人赚了钱,却把银子埋在地下,既不花用,也不投资。这些藏起来的钱,对他们还有何意义?”
朱元璋抚须沉思,似有所悟。
他想象着何秋描绘的景象:各地改革之后,纷纷修建水利、道路,既利农耕,又促商贸。待到道路连通四方,又何惧地方生乱?
若是朝廷的军队能在三天之内抵达大明疆域内的任何地方,还有谁敢轻易起兵反叛?
提起修筑道路之事,北平方面新近研制出的水泥配方,似乎也是出自这位年轻人之手。
朱元璋心中默默思忖。
忽然,朱元璋开口问道:“对于太孙前几日提及削藩之事,你有何看法?”
何秋心头一紧,不明白皇上为何突然提及此事。他谨慎地斟酌言辞,小心翼翼地回答:“臣以为,削藩固然势在必行,但须注重方式方法,确立明确的规制。”
朱元璋自然听出了何秋的言外之意,无非是认为太孙操之过急。他摆了摆手,示意何秋退下。
确实,怎能不觉得急切呢?太孙才继位多久,就在众皇孙面前谈论削藩之事,且未有具体方案,这岂是处理大事应有的态度?
想到此处,朱元璋不禁心生烦躁。但朱允炆在他面前痛哭流涕的模样又浮现在眼前,最终还是决定不再追究。
况且削藩也确实到了该提上日程的时候。晋王……太子的死,恐怕确实与他脱不了干系。
朱元璋摆脱了悲伤的情绪,决心先推进改革事宜。虽然朱标的离世令他痛心,但大明江山的传承更为重要!
如今何秋让朱元璋认识到,若能顺利推行改革,必将奠定朱家万世不移的基业。
朱元璋因此振作精神,朝廷风气随即焕然一新。先前太子去世后,朱元璋一度消沉,朝政几乎停滞。毕竟朝廷既无宰相,又未设内阁,所有政务皆由他亲自处理。
一旦皇帝懈怠,朝廷运转便出现阻滞。而今,朱元璋又恢复了往日勤政的姿态,督促百官奋进,这反倒让众臣松了口气——这才是他们熟悉的皇上。
百官早已习惯了被皇上鞭策前行的节奏,前段时日朱元璋的颓废反倒让他们无所适从。
接下来,朱元璋下令大力推行改革,将何秋的分析传达给各级官员。有识之士都能看出这些举措的重要意义。
若改革能在全国推行成功,朝廷增加的税收按计划投入民生建设,官员们的积极性必将空前高涨。为官者,谁不愿为家乡谋福祉?以往苦无机会,如今朝廷改革见效,财政收入大增,优先支持家乡建设自是理所当然。
不过也有人感到遗憾,朱元璋不再提及迁都之事,似乎打算长驻应天府。原本他们还期盼着都城能迁至自己家乡,如今希望落空。
更让人失望的是立储之事。朱元璋未与朝臣商议便突然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这显然有违礼制。但天子既已下诏,做臣子的也只能遵从。
何秋暗中与蓝玉观察朝政多日,见朱元璋确实将重心放在改革上,这才松了口气。这次计划总算初见成效,至少皇上应当不会大规模清洗勋贵朝臣了,想必也不会牵连到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