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1 / 2)

朱棣想了想,仍觉难以置信:“可我看上次救灾时,惠民药局不是配合得不错吗?”

何秋翻了个白眼:“救灾那次,他们出了几个医生?就说药材,也不全是他们提供的,还有不少民间药铺参与。”

朱棣仔细回想,似乎确实如此,摇头叹道:“人性之贪,可见一斑。”

何秋忍不住抱怨:“这还真不算贪呢!跟常平仓那些人比起来,这都算清廉多了。哪次赈灾不是先杀几个仓官祭天,再来一出火龙烧仓?”

朱棣狠狠瞪了何秋一眼,何秋不服气地瞪了回去。

朱棣骂道:“老子是你岳父!你小子注意点身份!”

何秋的气势顿时弱了下去,这层关系确实让他矮了一头。

朱棣这才得意地问:“你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何秋撇了撇嘴,“我能有什么好办法。”

朱棣不耐烦地说:“快说,别装模作样了。”

何秋不情愿地回答:“先说医生的问题。只要医生的地位一天不能和读书人平起平坐,就不可能有好医生。但凡有点脑子的人,看现在的社会待遇都知道读书比学医强。”

“我还特意去打听了,惠民药局根本留不住人。在那里干活既没前途,又没人来看病,医术得不到锻炼;薪水低得连自己都养不活;还没有升迁机会,可能一辈子就在一个岗位上。这种地方谁会愿意去?”

“还总喜欢招那些医户子弟,也不管他们会不会治病,这不是拿人命当儿戏吗?”

“至于药材,我觉得还是别让地方当税上交了。苛捐杂税的厉害,我不说你也清楚。而且真正能收上来的很少,交上来的还都是卖不出价的次品。”

“最好的办法是朝廷出钱买药。如果钱不够也很简单,立个规矩:穷人看病基本免费,达到惠民的目的;富户和商人看病要收费,而且收高价。”

朱棣想了想,摇头说:“你这想法太天真了。富户凭什么来惠民药局看病?明知道你要宰他们一刀。再说了,怎么区分富户和平民?越是这种模糊的地方,就越容易被人钻空子。搞到最后,很可能变成富户看病不要钱,穷人反倒要出高价。”

何秋想了想,不得不承认朱棣说得有道理,这种情况确实很可能发生。

想到这里,何秋有些泄气,懒洋洋地说:“那我真没办法了。只能继续当税收来收,全靠朝廷财政补贴。可这样只进不出确实不是长久之计,难不成要学粮仓?新药进,旧药出?”

朱棣摇头说:“算了,这也不是什么大事。我一起汇报给父皇,先让他查处惠民药局里的贪腐问题。至于怎么改革,就交给朝廷去讨论吧。”

何秋只好点点头。虽然他心里明白这不是小事,事关天下百姓的民生。在古代,惠民药局可是唯一的公共医疗机构,肩负着重任!

不过眼下确实没有什么好办法,何秋只能希望这本《赤脚医生手册》普及后,识字的百姓能多一条活路。

朱棣拿起何秋之前写的关于军中医疗机构设置的手稿看了起来。何秋默默喝着茶,心里很不是滋味。

朱棣看完后也不禁叹服。何秋制定的这个制度确实很巧妙,他没有在军中设置内科,主要都是外科医生,甚至普通士兵也能担任。

只要掌握用刀技巧,理解手稿内容,备齐药物,就能完成基础的清创处理。

其中关于石灰防疫、伤兵营管理等条目,处处彰显何秋的才智,只是这般安排对后勤负担颇重,除粮草外还需调运大量药材与生石灰。

朱棣思忖片刻,决定沿用旧例,将文书整理成奏章呈报朱元璋,由圣裁决定是否推行。

至于燕王府亲卫,自当率先实施。前些时日马和归来禀报,长芦盐场已顺利产盐,效率可观。如今他手握优质精钢与盐产,资财自然充裕。

唯盐铁历来官营,藩王涉足终非妥当。然其中利益甚巨,朱棣终究难以割舍,只得暂作遮掩,盼父皇不加追究。

第171章教子

转瞬已是五六月份,临近朝廷既定出征之期。朱棣奏请的惠民药局之事引得朱元璋震怒,严惩了一批官员,文臣集团处理医官时尤显狠厉。

许是怀着\"我等尚处境艰难,尔等微末医官竟敢贪墨\"的心思?

至于朱棣所奏军营医制,朱元璋再三权衡后暂缓实施——军费实在难以支撑。

若按五万伤兵计,二十万大军所需药材确非小数。

倒是同时进呈的《赤脚医生手册》颇得圣心,朱元璋下旨刊印天下,欲使其如《大诰》般入户一册。

先前何秋编纂的《洪武字典》已令朱元璋深感满意,虽年号洪武,亦盼在文治上有所建树。

盛世修典,《洪武字典》既具教化之功,又暗合政治寓意,正合其意。此番《赤脚医生手册》若能如《大诰》般普及民间,又将成就一桩德政。

朱元璋欣然为何秋追加封赏,不过谕令传至何秋处,约需月余时日。

……

一封八百里加急军情抵京,锦衣卫密报呈至御前。

朱元璋阅毕龙颜大悦,唯念及太子朱标又觉头疼,遂传其至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