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车似乎对此习以为常,憨厚一笑解释道:“是车马的车,家父是赶车的把式,一辈子没离开过车马,所以给我取了这个名。”
何秋恍然大悟,便吩咐何能:“先带他去梳洗更衣,稍后我便开始教你识字。”
何秋暗忖,不必等胡车学完整本《蒙学字典》,只需掌握字母歌诀,再巩固两日,应当就能识得不少字,断不会输给姚广孝教导的人。
待胡车梳洗完毕,何秋领他至书房,循序渐进地传授识字之法。
三日光阴转瞬即逝,胡车已能依据标注的拼音念出字音。
三日后,何秋带着精心教导的士兵胡车来到比试场地,与姚广孝寒暄后静候朱棣驾临。
待朱棣到场,何秋信心十足地说道:“二位可任意在纸上书写,由我这学生辨认,只需允我在字上添注几笔即可。”
朱棣诧异道:“难道三日之间,你竟能让胡车识遍天下字?”
“非也,这三日不过让他记熟我编纂的字母表,兼识得《千字文》部分文字。”
朱棣失笑:“那你为何还要求我们专挑难字书写?这般岂不是让二人都难以通过比试?”
何秋神秘一笑:“王爷但写无妨。”
朱棣略作思忖,先在纸上写了个“饕”字。
转身问胡车与另一士兵:“此字何音?”
二人战战兢兢立于堂前,见王爷发问,皆连连摇头:“不...不识得。”
朱棣略显失望,看来何秋所言未免夸大。
却见何秋提笔在字上添注数笔,朱棣与姚广孝皆不明所以。
随后发生之事却令二人瞠目结舌。
何秋添注完毕,复指“饕”字问道:“现在再看,此字念什么?”
胡车凝神细辨,答道:“饕。”
姚广孝似有所悟,迅疾在纸上写下“鬻”字。
胡车仍面现难色:“这...小人不识此字。”
何秋见状轻笑,再度添注数笔:“现在再看?”
胡车仔细拼读后道:“念鬻。”
姚广孝豁然顿悟,这莫非就是何秋先前所言之法?确比传统声韵更易掌握,不仅能实现千里同音,较之官话也更便于推广。
朱棣惊叹道:“何先生,此乃何法?”
何秋拱手作答:“此即我所创的拼音之法。”
“借番文二十六字母作为声母、韵母,学来比现今声韵典籍便捷许多。”
“日后若在朝廷文告中加注拼音,或可使百姓读懂政令,减少胥吏徇私舞弊之机。”
何秋忍不住笑出声来,“如果连拼音都能让百姓掌握,那不就意味着他们已经认字了,何必还需要多此一举呢?”
朱迪脸上微微泛红,“何先生说得对。”
第一百六十二章练兵之法
朱棣见状,便明白无需再挑字让胡车他们比试下去。仅仅三天时间,胡车只是记下何秋所编的声韵表,便能凭借他教的拼音认识无数生字。
若将这方法用在他的燕王卫队中,士兵们识字的速度必然会大大加快。
待胡车两人退下后,朱棣迫不及待地问道:“何先生,你这是创造了一种新文字吗?”
何秋摇头,如实答道:“这并非我所创造,而是我从番文里挑选了一些字母,用以表示声韵。”
朱棣心中稍安,幸好不是何秋自创的文字,若他真的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造出文字,那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姚广孝却不这么认为,他熟悉番文,但番文的读音与何秋所写的并不相同。
不过考虑到朱棣的感受,他没有当场说破。
姚广孝想了想,郑重说道:“王爷,若将蒙学三篇、四书五经,以及农书律法等,都标注上拼音,配以字母表推广到全国,教化百姓将易如反掌。”
朱棣思索片刻,点头道:“确实如此。若真如何秋所言,给这些书都标上拼音,即使不请私塾先生,孩童们也能自学识字,这无疑是文教方面的善政。”
大明的百姓大多无力负担读书的费用,虽然律法规定八岁不读书者,其父有罪,但这条律法真正实施起来却十分困难。
有了拼音,再配上带拼音的书籍,百姓们便可通过自学认字,即便上不起私塾,也能识字读书。
何秋却摇头道:“何必这么麻烦?只需编一本字典,在字典上标明每个字的拼音和读音方法即可。”
“当百姓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就能知道怎么读,再配上释义就更好了。这也是我书院里杨夫子他们正在做的事情。”
姚广孝一想,确实如此,这方法比他之前提出的更简便。
他苦笑道:“是我太心急了,只想着推广拼音,却忘了现在大多数人还不认识拼音。而且,若把拼音印在字旁,印书的成本也会增加不少。”
朱棣畅想道:“若按何先生所说,杨夫子他们编纂的这本大字典,不仅有拼音、注释,还有字的典故和出处,那编书的人岂不是要精通各家经典?”
何秋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