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2 / 2)

“但京城至北平的道路就没那么简单了。必须先上奏父皇,即便父皇准了,还要与户部、工部商议,其中关节复杂,实在不易。”

何秋点头道:“按理确是如此。但总不能因困难便不去做。若这般畏首畏尾,王爷又何必行那逆势之举?”

朱棣闻言心神一震,长叹一声,“先生说得在理。只是修路之利尚未显见,我身为藩王,若无足够益处,实在难以推动。”

姚广孝在一旁品着茶,缓缓开口:“燕王所言不无道理。不过何秋方才提及修通北平至京城之路,贫僧以为王爷当极力促成。万一将来局势有变,王爷挥军南下,这条路便是莫大助力。”

何秋心中暗叹,这姚广孝未免太过激进,此时竟已想到南下用兵时道路的作用。

朱棣沉默良久,方道:“修路一事,从来都是说来容易,做来难啊。”

朱棣认为,若要修筑坚固耐用的道路,必须效仿秦直道之法,将土与盐碱一同翻炒后夯实。否则,仅凭寻常筑路方式,不出几年便会因杂草丛生或雨水侵蚀而损毁,除非年年投入人力物力加以维护。然而如此一来,筑路不仅无法带来收益,反而会加重沿途百姓的负担,更成为朝廷财政的沉重压力。以国家财力来看,根本无法承担如此巨大的开支。况且,当前朝廷正计划北伐北元,此时耗费巨资修路,朱棣认为难以说服父皇。

何秋却胸有成竹地表示,此事可分步推进,而且他手中有特殊配方,可使道路坚固耐用,无需反复夯土。他随即命何能取来书房中的手稿,上面抄录着源自五六十年代的水泥配方。何秋向朱棣解释道,这种名为水泥的材料,以石灰石、高岭土为主要原料,亦可加入贝壳和矿渣。通过类似高炉的窑炉将石材烧制成粉,再与高岭土、石膏等混合即成,具体工艺详见手稿。不过何秋也坦言,这种水泥强度有限,仅适用于修路建房,不宜用于堤坝工程——实则他担忧的是大明工艺水平不足,手工制备的水泥难以承受洪水冲击。

朱棣对此已十分满意,认为水泥能大幅降低筑路成本已是难得。何秋却补充道,水泥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可制成三合土。虽然制作较为费时费力,但其坚固程度远超水泥,特别适合修筑城墙与堤坝。三合土的制作方法同样附于手稿之后。

朱棣闻言连声称赞,感慨何秋对社稷之功。何秋则正色道:“殿下须明白'要想富,先修路'之理。唯有道路畅通,财富方能流通。若大明各州县皆由坚实道路相连,无论多么偏远的地区,大军皆可朝发夕至,届时谁还敢轻举妄动?”话至此处,何秋忽觉失言——毕竟燕王日后确有谋反之心。朱棣却并未在意,他深知这些发明对巩固朱家江山大有裨益,自然不会计较这些细枝末节。

三人商谈甚欢,不觉天色将暮,朱棣起身告辞。

他从何秋这里得了不少好处,心中过意不去,握着何秋的手迟迟不放,何秋只好笑道:“往后有机会,你再好好赏我便是。”

待朱棣与姚广孝离去,何秋回到书房,暗自叹息。方才对朱棣所言并非真心——历来功高震主,封赏难行。若朱棣真如历史所载,奉天靖难,登上帝位,那他的功劳,堪比汉初萧何。

如此大功,朱棣不猜疑已是万幸,只怕他即位之日,便是何秋远走之时。

第152章安全演练

何秋在书院中颇感无聊。杨少峰等人近来很少向他请教,他们已渐渐掌握了数理基础,足以应付当前课业。

此外,众夫子正私下钻研何秋先前所授的数学、物理等书,试图从中寻出与理学相合之处,人人都想自立一脉,成为新理学中何秋之下第一人。有此愿景,众人干劲十足。

何秋不便主动打扰,便决定另做一事:推行安全演练。他想起前世学校常做的防灾演习,认为在大明推行此举,有助于百姓自救。

他很快拟出一套演练方案,甚至在附近河段设网,预备明年开春教学生游泳,提升自救能力。何秋觉得,多一分安全知识,危难时就多一分生机。

朱玉颖来到书院,她是得朱棣默许而来的。朱棣大约是从何秋这里获益不少,心有亏欠,也就略略放松了对朱玉颖的管束。

她正好成为第一个听说何秋要做安全演练的人。

何秋将手稿交给朱玉颖,上面记录了许多抗灾自救的知识以及灾难的预防方法。

朱玉颖仔细翻阅这份方案,何秋在一旁解释道:“我们得进行演练,就像军队训练一样,假设灾难真的发生,组织大家逃生。平时多模拟自救,真遇到事时才不会慌乱,活下来的机会更大。”

“很多人在灾难来临时因过度紧张而不知所措,最终丧命。战场上也有类似情况,新兵连刀都握不住,往往最先倒下。”

朱玉颖觉得很有道理。他并非不懂军务,父亲朱棣一向重视武事,他从小耳濡目染,对战场之事比一般人更了解。

“那我们就和杨夫子他们商量一下,看看什么时候合适。”朱玉颖表示同意。

何秋见他赞同,心里十分高兴。他将方案用蜡印机印了几十份,带着朱玉颖和杨少峰等人一起商议。

何秋觉得书院的学生们一天到晚埋头读书,实在太辛苦了。连他建的体育场都没几个人去,自己的徒弟们也都不来找他,不是待在教室,就是在图书馆。

他觉得这些学生比他前世用功多了,应该组织一些活动,让大家放松一下,同时普及安全知识。

等到学生周末回家,向家人宣传,家人再告诉身边的人,一传十、十传百,就能影响更多人。

如果这次安全演练能顺利推行,何秋还想办几场运动会,既锻炼体魄,又提升精神,他认为这是符合伟人教导的做法。

何秋找到杨少峰,先向他说明自己的想法。杨少峰一开始有些摸不着头脑,因为这种事既没人见过,也没人组织过,他完全不知道有没有用、该怎么做。

好在何秋很快就把自己编写的方案交给他看。杨少峰细读之后,越看越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