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2 / 2)

姚广孝说着连连摇头。

何秋立时了然——这商法必定荒诞至极。

朱棣不解:“户部官员为何阳奉阴违?国库丰盈最先受益的岂非正是他们?”

何秋莞尔替三人续茶:“他们首先是地方豪绅,家中多涉商事。况且陛下欲征的商税,想必包含官员吧?”

见朱棣称是,何秋笑意更深:“本朝官俸之低实属罕见。正七品县令月俸七石,仅够全家果腹。然县衙胥吏薪俸皆由主官支付,一县胥吏数十人,俸禄如何支撑?”

“这尚未计官员交际应酬、同僚往来诸费。故不少官员赴任时夹带私货逃税,更甚者与地方豪强胥吏勾结贪墨。”

“加之税银全数上缴中枢,地方无留存——至少明面如此。若将商税征至官员身上,清流恐难立足,最终只能随波逐流。”

何秋瞥了一眼面带惊愕的朱棣,说道:“这大概就是那些了解地方实情的大臣们反对的缘由。至于另一些人,不过是家族中有经商之人,仰仗官员身份偷逃税款,如今陛下这一刀砍到他们头上,难道还不许人家喊两声疼吗?”

朱棣默然思索,他从前未曾想过地方官员处境如此艰难,自然也不明白为何朝中反对声浪如此汹涌。

朱棣又问:“那何先生可有应对之策?”

何秋思索片刻,答道:“其一,明诏天下,征收商税是为提高官员俸禄。其二,改革税制,中央取七成,地方留三成,使其得以自主兴修水利、建设地方。其三,设立京察制度,考核各部官员政绩,以文教、水利、破案率、税收等为据,依各地实情制定不同标准。”

姚广孝听罢拊掌称赞:“此举甚善!三管齐下,商税之议便成小事,反对者亦将锐减。地方有财源,政绩考核方能推行,环环相扣啊。”

何秋转而问道:“姚先生如何看待陛下近来举措?”

姚广孝沉吟道:“陛下恐有重大图谋。”

何秋眼中闪过亮光:“英雄所见略同!不如各自写下所揣测的目标,请燕王品评?”

二人遂取纸笔书写。朱棣先展姚广孝字条,见清隽笔迹写着“北元”二字;再展何秋字条,虽字迹稚拙,内容竟完全相同。

朱棣难掩讶异:“二位先生所见一致,却如何看出端倪?”

姚广孝答:“观陛下诸般举措——边地推广良种充作军粮,整顿吏治整饬军纪,又欲征收商税开放海禁,无不是为北伐备战。”

何秋颔首:“三事若成,内地百姓免徭役之苦**心可用,将士得饷银之足则军心可用,国库有银钱之充则财力可恃。纵观四方,南方已定,西陲难行且安,东海倭寇不过疥癣之疾,既开海禁则不容其猖獗。”

“如今只剩下北元尚未平定,北方边境不稳,皇上想必也难以安枕。”

朱棣闻言眼睛一亮,“照此说来,征讨北元的日子应该不远了?”

姚广孝微微点头,“估计就在这一两年间,届时正是殿下大展身手的好时机。”

朱棣喜形于色,“我定会提前整顿军备,打算效仿何先生的改革建议,向皇上请示在燕藩试行。”

姚广孝闻言神色骤变,“殿下万万不可!此时应当收敛锋芒,静待时机才是。”

何秋也表示赞同:“确实如此。若是贸然上奏改革,恐怕会引起太子猜疑。不如等朝廷正式下诏后再行推进。”

他接着建议:“若殿下急于行动,可在藩地三护卫中选拔军官,甚至专设一个千户所作为军官储备。待掌兵之后便能迅速扩军,只是需要投入大量粮饷。”

姚广孝思索片刻,提出了更进一步的方案:“殿下何不直接用一个护卫的编制来培养军官?优胜劣汰,不合格的士卒可转为地方军户,这样也能加强殿下对地方的掌控。”

朱棣笑道:“姚先生此言正合我意。至于粮饷问题,何先生之前研制的花露水和香水在市面上极为抢手,进献皇上后更成为贡品,如今已是有价无市。”

何秋斜睨着朱棣,心中暗想这些产业明明都是自己的财产,由未婚妻朱玉颖代为打理,就算你是朱玉颖的父亲也不能这样占便宜。

朱棣被看得有些不自在,讪讪道:“先生别这样看我,日后定当百倍奉还。”

何秋没好气地说:“不必了。况且你也不必盯着玉颖那点收益,我这里有更赚钱的门路。”

朱棣和姚广孝都吃了一惊。要知道朱玉颖经营的商铺日进斗金,在何秋眼中竟还算小生意?

朱棣急切地拉住何秋的衣袖:“还请先生明示!”

何秋反问:“殿下认为当今世上,什么生意利润最丰厚?”

朱棣毫不犹豫地回答:“自然是盐铁。”

何秋点头:“炼铁之事,我已经建了高炉,日产精钢万斤,现在由欧雪岚负责。至于盐业,我有一法既能减轻灶户劳苦,又省去煮盐燃料,还能大幅增产,名为晒盐法。”

说着他从袖中取出一叠手稿,这些都是他从系统获得的书籍中抄录的。

朱棣迫不及待地接过手稿,姚广孝也凑近细看。两人看着晒盐法的详细内容,脸上都露出震惊之色,没想到制盐竟能如此简便。

当然,所谓“简便”只是相对而言。即便在现代有机械设备辅助,盐场工作依然辛苦,更不用说在古代条件下实施晒盐了。

晒盐需要高温天气,秋冬操作不便,夏季虽热却多雨,盐民不得不冒雨抢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