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极为重视亲情,难以容忍蓝玉竟敢图谋刺杀他的儿子。朱元璋尚且在位,蓝玉就如此猖狂,若他日朱元璋不在,蓝玉岂非更加无法无天?
因此,朱元璋寻了个理由,将蓝玉降为门将,命他去看守京城大门,意在磨砺他的性情。
至于书院方面,那名皇庄管事被查出私吞土地,并有诸多欺压百姓的不法行为,已被革职查办。
朱棣犹豫片刻,终于开口道:“还有一事,我十日后便要离开京城,返回北平。”
“啊?为何如此匆忙?”何秋脱口而出,一时愣住。
这确实出乎他的意料。他本打算在京城多留些时日,甚至计划在本地书院任教,却突然得知朱棣即将离京,何秋一时难以接受。
朱棣简要解释,藩王回京有时间规定,无事不得久留。他在京城已逗留许久,若再滞留,恐遭朝臣弹劾。
何秋满脸失落,叹道:“可惜,我连书院的名字都已想好。”
朱棣闻言眼睛一亮:“先生愿随我回北平?”
“自然。不随你回去,我留在京城做什么?”
朱棣深受感动,紧紧握住何秋的双手,令何秋颇感不适,觉得太过热情。
何秋想了想,又道:“既然要走,我的学生四维必须同行。这两日就让马和带他回乡与家人告别,并向书院的田山长致歉。”
“哈哈,回到北平,我定要为先生修建一座宏伟的书院,再建一座藏书楼。”朱棣欣喜笑道。
既然决定返回北平,何秋便不再忙碌。他让陈四维拜别父母后,每日教导他经史典籍及数理知识。
陈四维勤奋刻苦,虽在物理方面稍显不足,但数学天赋出众,令何秋十分欣慰,教导更加用心。
在京城最后的日子里,何秋过得颇为悠闲,时常查看签到系统,期待获得珍稀物品。
偶尔与朱棣谈及朝政,方知自己所献改革策略已被朱元璋采纳部分,并开始推行。最先改革的是军户制度:内地部分军户卫所逐步转为民屯,重新设县,交由民政官员管理;同时从六部选派年轻官员担任军法官。
这批年轻官员前途未卜。军法官职责艰巨,何况北元势力尚未彻底消灭。他们需亲临战场执行军法,处境比现在更为严酷,不知有几人能坚持下来。
不过朱棣未告诉何秋的是,他将何秋所着《西洋诸事略考》呈给朱元璋后,朱元璋极为满意,开海禁之心更为迫切,已在物色负责此事的人选。
离京当日,太子朱标前来送行。目睹朱标与朱棣兄弟情深,何秋思绪飘远:若朱标知晓未来朱棣会夺取他儿子的皇位,不知会作何反应?
但想想便罢,何秋可不打算冒此大险。安稳度日岂不更好?
离开京城后,何秋长长舒了一口气——总算不用日夜对着朱元璋了。回想当初自己竟一时冲动、当着皇帝的面直言不讳,实在是太过大胆。现在想来还有些后怕,幸亏老朱并未追究,往后行事必须更加谨慎。
能低调则低调!
他转身看向神情紧绷的徒弟陈四维,笑着宽慰:“四维别怕,师父在呢。何况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天地广阔,你正该趁此机会好好游历一番,就当是提前游学吧。”
陈四维肃着小脸,认真点头。他其实并非因路途紧张,而是自从入了燕王府,就意识到师父身份不凡,更与燕王交好。今日又骤然见到太子,一颗心实在难以平静。
一行人走走停停,刚进山东境内,何秋便沿路向陈四维灌输各种见闻——每到一处,便让他观察地形、气候、水文,更讲述许多在他看来如天方夜谭之事,比如地球是圆的、万物受引力牵引等等。
陈四维虽难以理解,却仍竭力将师父所讲一一记下。后来朱棣看不过眼,制止了何秋这般填鸭式的教导,何秋才悻悻转为多讲些先秦诸子典籍,自然也是何秋式的独特解读。
值得一提的是,陈四维笔记做得极好,连朱棣都赞不绝口,甚至打算让人誊抄几份,带回去给自家孩子阅览。
就在朱棣一行准备继续前行时,前方探马飞驰回报:白莲教起事作乱了。
这安排探马的惯例,是因来时路上曾遭蓝玉伏击而定下的,未料真遇上了变故。
朱棣神色凝重,追问:“前方情况如何?”
白莲教实为大明顽疾,自元朝至今屡屡生乱,尤以齐鲁一带为甚。而此地又属漕运要冲,绝不能轻易动荡。朝廷屡次**,乱事却总如野草复生,因而朱棣听闻消息后格外重视。
探子回报:“临清县城已被白莲教攻破,不少漕粮遭劫。目前所见乱党约有四千余人,还裹挟了不少百姓。”
马和犹豫道:“殿下,不如我们暂先绕道?敌众我寡,我们仅有百余人,实力悬殊啊。”
朱棣未应,又问:“山东各卫所现下如何?难道都坐视不管?”
探子答:“正是临清卫所的人随同作乱,才使局势溃散至此。”
朱棣气得咬牙,怒喝道:“一群废物!吃着朝廷粮饷,竟敢附逆作乱——该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