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后跟着十位身着粗布衣、皮肤黝黑的老农。
老农之后是姚广孝、金忠、郑和等人。
这些人皆是前来见证奇迹的。
在明代,粮食亩产普遍不高,像红薯、土豆这般动辄亩产数千斤的作物,堪称神迹。
姚广孝等人身后还跟着几名手持大秤的书吏,负责称重并记录土豆的实际产量。
朱棣进院时原本龙行虎步,威仪十足。
见到何秋后却立即展露笑容:“何先生,我多带了几人,您不介意吧?”
何秋摆手道:“无妨,请殿下即刻派人开挖吧,我也很想知道这一亩土豆的产量。”
“好!”
朱棣立即吩咐农夫下地挖掘土豆。
姚广孝等人立于田埂旁,眼中带着疑虑。
朱棣此前购置的一百株红薯苗刚种下,他们尚未亲眼见证红薯的高产,对何秋所说亩产五千斤的土豆自然存疑。
即便是神仙,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推出两种高产作物。
如今他们终于有机会亲眼验证奇迹。
第一株土豆很快被挖出。
这一串土豆个个如成**头大小,长势喜人。
书吏接过土豆放入秤盘。
“九斤八两!”
这数字一出,田边众人顿时哗然……
仅一株青苗便能结出近十斤果实,实属难得。
随后,更多土豆被陆续挖出。
而书吏报告的数字还在持续增加。
“两石!”
“三石!”
“五石!”
听到这里,朱棣眼中已泛起兴奋的光芒。
主粮作物达到五石,意味着它的收成已超过南方肥沃地区的水稻产量。
但书吏的报数并未停止。
数字仍在攀升。
当报到十石时,朱棣和姚广孝等人的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这产量已经是南方水稻的三倍了。
大明在册户籍有两千六百万户,算上隐户,最多也就三千万户。
如果这种作物能够推广全国,百姓的温饱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朱棣忍不住走进田里,想近一点看看土豆是如何被挖出来的。
姚广孝、金忠等人也往前挪了几步。
奇迹已经出现,总要凑近些,才能看得更清楚。
老农们还在辛勤地挖掘。
十石并不是终点。
最终,书吏一直报到了“三十三石”,才停了下来。
老农们也弯着腰,缓缓从田里退出。
书吏身旁,土豆已堆成一座小山。
朱棣此时已经麻木了。
对他而言,三十三石和十石差别不大。
十五石已经足以养活天下百姓。
三十三石,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
土豆的亩产已经充分验证,彻底震撼了朱棣和姚广孝等人。
现在唯一需要确认的,是这东西是否真的能作为主粮。
朱棣迈着激动的小快步冲到何秋面前,满怀期待地问道:“何先生,这……这土豆真的可以当主粮吃吗?”
何秋点头道:“当然,现在土豆已经收上来了,我可以做一顿土豆宴,让殿下亲口尝尝!”
朱棣眼睛一亮,本想立刻答应,却又犹豫道:“这……不太好吧,先生今日也辛苦了……”
何秋一眼看穿了他的心思。
顺势说道:“既然这样,那就改天再说吧!”
顿时,姚广孝和郑和都用幽怨的眼神望向朱棣。
他们在丛林时,每天吃何秋做的饭菜,口味都被养刁了。
回到顺天府后,吃什么都不香,人都瘦了不少。
好不容易有机会再尝何秋的手艺,却被朱棣一句话给搅黄了。
要不是碍于朱棣王爷的身份,姚广孝和郑和恐怕真要动手了。
好在朱棣及时意识到自己失言。
他赶紧抓住何秋的手腕,赔笑道:“何先生,我想了想,土豆要是改天再吃,恐怕就不新鲜了,要不还是今天吃吧!”
何秋斜眼看他:“殿下,土豆窖藏可以储存三个月以上,不存在新不新鲜的问题。”
“啊……这……”
朱棣抓耳挠腮,一时语塞。
这时姚广孝忽然开口:“何先生,你费心研究土豆,今日又召集我们前来观礼,如果半途而废,岂不可惜?”
何秋顺着话头应道:“说得也对,土豆都挖出来了,不尝一尝确实可惜。那你们在这儿等着吧,我去做饭。”
说完,何秋就准备去挑土豆。
这时,一个穿黑衣的中年人快步上前,拱手说道:“何先生,我来给您帮忙吧!”
何秋看向那人,一脸茫然:“你是哪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