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1 / 2)

他仰天哭喊:“苍天若真有眼,就降个雷劈死那个上使吧!”

话音未落,天边忽然响起一声惊雷。

徐明文吓得脸色惨白。

难道……老天真的要劈上使?

轰——

又一声雷响,让他猛然回神。

他急忙跑到台边往下看,想瞧瞧何秋是不是已被雷劈中。

可台下的人却纷纷仰头望天,满脸狂喜。

徐明文抬头一看,顿时目瞪口呆——

天空乌云密布,蔽日遮天。

真的要下雨了!

上使没有骗我!

雷声隆隆,徐明文不再害怕,反而觉得悦耳无比,连恐高都忘了。

今天,就是我徐明文扬名天下之时!

“雨来——!”

他举剑向天,用尽全力高喊。

一道电光恰在此时照亮他的身影,大雨倾盆而下,更衬得他如仙如道。

台下的百姓激动得大喊大叫,有人喊“徐大师”,有人叫“无量天尊”,还有人高呼“祖宗显灵”。

连燕王朱棣也忍不住跟着大喊。

在甘霖降下的这一刻,所有人都近乎疯狂。

只有何秋依旧平静,负手看天,不为所动。

过了片刻,朱棣忽然转身,紧紧盯着何秋。

何秋被他看得发毛,护住胸口道:“看什么?我不好男色!”

朱棣没理会这话,径直走到他面前,眼含热泪说道:

“何先生,今日这场雨……来得太及时了,本王感激不尽!”

这场雨足以让朱棣尽收顺天府民心,今后官员也不敢再对他阳奉阴违。

能呼风唤雨的藩王,与仅有亲卫的藩王,在世人眼中全然不同。

何秋却神情淡然:“殿下客气了,雨是那位大师求来的,与我无关。”

朱棣目光深邃,缓缓说道:

“但三天前预言今日有雨的人,是你。我相信,不管今天登台的是谁,这场雨都会来。”

此时,朱棣心中已确信——何秋,定非凡人。

能令大雨倾盆而下的,唯有神明。

至于求雨台上的大师,不过是为遮掩**。

何秋轻撇嘴角,未向朱棣多加解释。

若想在这古时活得自在,便需保留几分玄妙。

此刻雨势愈发滂沱。

徐明文在求雨台上已尽其责。

他小心踏着木阶,自台上而下。

四围百姓自发让道,以敬畏而炽热的目光仰望徐明文。

他们不知内情,只道是徐明文求来了这场甘霖。

在他们心中,徐明文便是活神仙。

“老神仙!”

不知何人率先呼喊,百姓们接连高呼老神仙之名。

若在平日,徐明文定会驻足与百姓交谈,借机宣扬龙泉观,吸引更多香客。

但今日,他毫无此心。

一下台,他步履不停,径直走向何秋所在之处。

至何秋面前,徐明文二话不说,伏地跪倒,眼含热泪高呼:“小道叩谢上使!”

他彻底折服!

百姓不明就里,徐明文却心知肚明。

他本无呼风唤雨之能,只会装神弄鬼,诵念咒文。

是上使预言今日有雨,雨便如期而至。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这场雨必与上使有关!

上使道法通玄!

徐明文恨不得年轻三十载,即刻拜入上使门下。

“快起身吧,众目睽睽之下,你已是求雨成功的法师,多少顾些颜面!”

何秋略带不耐地对徐明文道。

他本想做个低调的幕后之人,徐明文这一跪,却将百姓目光尽数引至他身上。

低调之态瞬间荡然无存。

若非场合不宜,何秋真想一脚踢翻徐明文,斥一声“蠢材”。

幸而徐明文懂得察言观色,见何秋面色不豫,忙不迭起身。

但他仍恭敬向何秋表忠:“何先生,自今日起,小道便是您座下忠犬,任凭驱策,绝无二话!”

何秋摆手道:“此类话不必多言。你须牢记,今日是燕王殿下邀你求雨,所有功绩,你与燕王各占其半,可明白?”

徐明文连声道:“明白,明白。只是上使您……”

何秋截口道:“莫要提及我分毫,只当我从未参与此事!”

徐明文当即竖起拇指:“上使清风峻节,小道敬佩之情如江河奔流,又如黄河决堤……”

何秋险些按捺不住一拳击毙徐明文。

这般谄媚之辞实在陈腐,令人遍体生寒。

“速去收拾场面,莫在我眼前碍事!”

何秋对徐明文低喝一声,随即转身快步踏入王府,只留给世人一个挺拔的背影……

第43章批命

徐明文年少时,曾随师父行走江湖,多少见识过些世面,尚能应对大场面。

朱棣正好能借徐明文的宣传,将这场求雨带来的民心声望推向顶峰。

朱棣与姚广孝等人未在求雨台久留,只对徐明文略表谢意后便返回王府,紧闭大门。

朱棣回房更衣,而姚广孝则独自走向东厢院落。

何秋正坐在长廊下观雨,见姚广孝独自前来,颇感意外。

二人交情不深,何秋对姚广孝的印象也一向不佳。

史书多将姚广孝评为乱世之臣,从心理角度而言,此人近乎偏执。

当年朱元璋挑选十名僧人分派藩王讲经,其他僧人均静候挑选,唯独姚广孝主动扯住燕王朱棣衣袖,声称愿追随左右,并许诺一份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