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2 / 2)

郑和在门外值守。

朱棣面带忧色:“观何先生态度,似乎不愿出山。”

“隐世高人大多性情孤傲,这倒寻常。”道衍合掌缓言,“王爷若能秉持至诚之心,定可感化何先生。”

朱棣颔首叹息:“不知外界现下如何。”

“王爷身负天命,自有天道庇佑,眼下不过是潜龙在渊。”

“况且您贵为皇子,逾期未就封地,朝廷早该收到消息,护卫军不日必至。”

道衍从容自若,不见半分惶急。

“法师日后在外切莫再提天命之说,这可是灭族大罪。”

朱棣肃然告诫。林间纵可畅言,外界却万万不可。

道衍笑而不语。

应天府。

皇宫大内。

宦官疾步闯入御书房。

“陛下,出大事了。”

太监跪倒在批阅奏章的老者跟前。

身着赤龙袍的老者抬首,目光如炬:“何事惊慌!”

此人正是大明开国帝王朱元璋。

虽年事已高,帝王威仪却令人胆寒。

“顺天府急报,燕王殿下下落不明!”

太监颤声禀报。

“失踪多久了?”

朱元璋周身骤起凛冽气势。

“顺天府来报,已七日未见燕王踪迹。”

太监伏地不敢仰视。

“七日?”

朱元璋面沉似水:“顺天官员竟是酒囊饭袋?燕王逾期未至封地,七日后才察觉?”

“陛下息怒。”

太监抖若筛糠。

“传旨应天城防与顺天护卫军,纵使掘地三尺也要寻回燕王!”

朱元璋语带霜寒:“限期七日。若寻不回,让他们自刎以谢天下!”

“奴才即刻去办。”

太监面无人色,匆忙退下传旨。

晨曦微露。

原始丛林间。

木屋前。

何秋手持木杯,正俯身漱口。

朱棣等人也学着他的样子刷牙。

以前朱棣都是用盐水漱口,现在何秋给了他们牙刷和牙膏。

刷完牙后,口中清新舒爽,精神也为之一振,是盐水漱口完全比不了的。

这种全新的感受,让朱棣越发相信何秋是位隐世高人。

刷完牙,何秋对道衍和尚和郑和说道:“早饭后,老和尚去挤牛奶,郑和去附近拾柴。”

两人都点头应下。

朱棣指指自己:“那我呢?”

何秋对他神秘地笑了笑:“待会儿自有安排。”

洗漱完毕,众人来到客厅。

每人面前的早餐是一杯鲜奶、一碟吐司面包和四个煎蛋。

吃完早饭后,大家开始按何秋的吩咐做事。

朱棣喝完牛奶,又问何秋:“先生,现在该告诉我做什么了吧?”

何秋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在心中默念:“开启物品栏。”

一道只有他能看见的光屏浮现眼前,上面排列着许多格子,里面存放着每日签到获得的道具。

“提取钓鱼竿。”何秋默念。

下一刻,他手中就多了两根漆黑的塑料棍。

朱棣看得目瞪口呆。

何秋手里的鱼竿是碳素材质的,可以伸缩,比竹竿更有韧性。

朱棣惊奇地端详着:“先生,您这两根黑棍是什么?”

“这叫鱼竿。”何秋笑着解释。

“鱼竿?”朱棣不解。他印象里的鱼竿都是竹竿,可不是这样的黑棍子。

“看好了。”何秋一甩手,鱼竿应声伸长。

“天啊!”朱棣惊呼,“这棍子还能变长?”

“当然,这是碳素鱼竿。”何秋说道,“今天不打猎,我们去钓鱼。”

虽然不明白“碳素”是什么,朱棣仍觉得这鱼竿神奇极了。

随后,何秋带朱棣到屋外空地上,用铁锹挖了些蚯蚓和昆虫做鱼饵。

准备妥当后,两人便前往竹林附近的湖泊。

这片湖泊面积广阔,位于原始丛林之中,水产十分丰富。

何秋早在几个月前就注意到湖里应该有大鱼。

在湖边,何秋手把手地教朱棣如何挂饵、甩竿,以及怎样通过浮漂的动静判断是否有鱼上钩。

“没想到钓鱼还有这么多学问。”朱棣感慨道。

朱棣惊奇地赞叹道。

何秋见他一脸学生般的好奇,不由得暗自好笑。

两人坐在湖边的石石上,各自握着鱼竿,静待鱼儿咬钩。

“动了,先生,浮标在动!”

朱棣指着水面上不断晃动的浮标,兴奋地喊道:“先生,是不是鱼儿上钩了?”

只见湖面涟漪荡漾,浮标频频起伏。

“再等一等。”

何秋看着兴奋的朱棣,示意他别急。一切如他所料,这原始丛林中人迹罕至,湖里的鱼与江河中的完全不同——江河的鱼谨慎,而这里的鱼从未被钓过,一遇饵便咬钩。

第六章:征虏左副将军蓝玉

“起竿!”

浮标骤然下沉,鱼线瞬间拉直,何秋立刻出声提醒。

朱棣也感到手中鱼竿猛然一沉,一股大力似要将鱼竿从他手中扯脱。

是鱼上钩了!

他立刻反应过来,双手紧握鱼竿,手腕发力,用力向上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