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是在考试结束的当天下午,校园里就迅速切换到了“返乡模式”。宿舍楼里一片忙乱,随处可见打包行李的学生。拉杆箱的轮子声、捆扎行李带的摩擦声、互相道别的祝福声、商量回家车次的讨论声……汇成了一曲寒假前奏的交响乐。
购买车票成了头等大事。相比于国庆时的从容,寒假返乡的大军显然要庞大得多。吴普同吸取了教训,提前几天就去校内的代售点排长队,好不容易买到了一张回县城的汽车票。周磊则显得焦头烂额,他之前光顾着玩和考前“祈祷”,完全没把买票当回事,等到想起来,热门时段的车票早已售罄,最后只能买了一张时间不太好的站票,唉声叹气地抱怨运气不好。康大伟家就在本省另一个市,车次较多,相对轻松。李政则早就规划好了路线,连中转票都提前买好了。梁天赋和杨维嘉家在外省,需要坐火车,他们也提前托人或者通过电话预订了车票。
吴普同也开始收拾行装。他的行李很简单,几件换洗衣服,几本觉得寒假可能需要翻看的书(主要是下学期的教材,他想提前预习一下),以及给家人买的一点保定特产——这次除了驴肉火烧,他还特意买了两盒有名的保定糕点。
离校的前一天晚上,316宿舍难得地人齐了一次。大家各自整理着行李,气氛有些特别,既有即将回家的兴奋,也有对短暂分别的一丝不舍。
“兄弟们,明年见了啊!”周磊虽然为考试和车票烦恼,但想到回家还是兴奋的,“祝大家寒假玩得开心,过年拿多多压岁钱!”
“你也一样,路上注意安全。”康大伟作为班长,习惯性地叮嘱。
“希望成绩出来的时候,咱们宿舍都能过个好年。”李政推了推眼镜,说出了大家心里共同的担忧和期盼。
吴普同默默地听着,心里也默默祈祷着。他对自己考试的表现有一定信心,但没看到最终成绩,心里总还是悬着一块石头。
就连李学家也难得地说了句:“明年见。”张卫平依旧沉默地收拾着他那个简单的行李包。
吴普同将宿舍仔细打扫了一遍,把被褥卷好,做好长期离校的准备。看着空了一半的床铺和书桌,一个学期紧张而充实的生活画面在脑海中一一闪过:初入校园的懵懂,军训的汗水与艰辛,第一次大课堂的震撼,图书馆里挑灯夜读的孤影,老乡会上的温暖,澳门回归时的激情澎湃,满城爬山时的欢声笑语,还有期末备考的煎熬与最终走进考场的沉着……这一切,都即将暂时画上一个句号。
第二天,吴普同起了个大早。最后一次检查了宿舍的电源窗户,背上行囊,与还在睡梦中的室友们无声地道别,轻轻关上了316宿舍的门。走廊里已经有不少同样早起赶车的同学,互相点头致意,眼神里都是归心似箭的迫切。
来到汽车站,这里早已是人山人海,比国庆时还要拥挤数倍。空气中弥漫着行李包裹的味道、汗味、还有各种食物的气味。广播里不断播放着班次信息和寻人启事,嘈杂声震耳欲聋。吴普同紧紧攥着自己的车票,护着行李,费力地穿过人群,找到对应的检票口,排进了长长的队伍。周围都是和他一样年轻的面孔,带着旅途的疲惫和回家的喜悦。
大巴车在寒风中缓缓驶出保定市区。吴普同靠在窗边,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风景,心情复杂。一个学期,就这样结束了。他带着憧憬和不安而来,如今带着满满的收获(无论知识还是阅历)和一丝对成绩的忐忑而归。他摸了摸书包里那两盒精心包好的保定糕点,想象着父母和弟弟妹妹看到时的笑容,想象着家里那部红色电话机旁热闹的场景,归家的渴望变得无比强烈。
车轮滚滚,载着满车的思乡之情,向着那个名为“家”的温暖方向,疾驰而去。车窗外是广袤的、冬日的华北平原,而在吴普同的心中,一个充实的、成长的大学第一学期,正式落下了帷幕。等待他的,将是家的温暖,春节的喜庆,以及,不久后即将揭晓的、关乎他这半年努力成果的那一纸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