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终于把那个巨大的旅行袋拖进了屋,靠墙放着,立刻低下头,小心翼翼地用冻得通红的手指去蹭棉鞋帮上厚厚的泥浆,眉头拧得紧紧的,仿佛那泥巴沾在她心尖上。
“啧,瞅瞅,细皮嫩肉的,手上连个茧子都没有,”墙根晒太阳的老农又开了腔,烟袋锅子在鞋底磕了磕,发出沉闷的响声,“开春翻地、下种,那可都是实打实的力气活儿,就这?怕是半天都撑不住就得累趴下!”
另一个裹着破棉袄的老汉咂咂嘴:“谁说不是呢。城里娃,娇气。这泥巴路就受不了了?往后水田里的蚂蟥、地垄沟的土坷垃,有他们受的!”
青山依旧抱着小山宝,站在稍远一点的地方,看着这乱哄哄的场面。孩子的小脑袋靠在他肩头,黑亮的眼睛滴溜溜地跟着人群转。这群城里娃,白净,瘦弱,带着一股子书卷气和城里人的讲究劲,和这粗粝的靠山屯格格不入。
王会计终于点完了名,收起花名册,挥了挥烟袋杆:“行了!都听好了!王铁柱,刘长海,带大家看住处,安顿行李!”
此时王铁柱站出来,把男女知青分别带走。
知青们又是一阵忙乱,各自寻找着自己的队伍,笨拙地扛起沉重的行李,互相搀扶着,深一脚浅一脚地踩进门外那片更加泥泞的烂泥塘里,趿拉着沾满泥浆的鞋,跟着各自的引路人,像一群迷茫的羔羊,慢慢融进靠山屯灰扑扑的背景里。
男知青这边的李志强,女知青这边是黄茹,他们是短青点的老人了,热情的接待大家,给大家介绍讲解,一阵兵荒马乱。
青山觉得无趣,抱着小山宝往家走,正好美玲听说有新知青到,也过来看看热闹。
“张美玲!”刚来的女知青人群中发出一声惊喜的叫声。
美玲正在从青山手中接过山宝,蓦然转头看去,“咦?孙丽?是你!”
“得,还是我抱着吧!”青山又把山宝重新抱进怀里,“那是谁?你认识?”
“嗯,初中同学。我去打个招呼吧。”
“嗯,去吧,我抱着山宝先回了。。。”
孙丽惊喜地挤出人群,顾不上脚下的泥泞,几步就冲到了美玲面前,脸上还残留着狼狈和冻出的红晕,但眼睛亮晶晶的。
“美玲!真的是你!没想到在这儿碰上了!”她激动地想去拉美玲的手,但看到自己沾满泥浆的手套,又有些局促地缩了回去,冻红的手指下意识地攥紧了湿漉漉的旅行袋带子。
美玲也笑了,带着点他乡遇故知的惊讶:“是啊,太巧了!你这是……分到我们屯了?”她的目光扫过孙丽沾满泥点子的棉袄、糊着厚泥的裤腿和那双几乎看不出原色的新棉鞋,又看了看她身后那群同样狼狈、正茫然跟着引路人挪动的知青们,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
“嗯!刚登记完,正要跟黄姐去宿舍呢。”孙丽顺着美玲的目光也低头看了看自己,脸更红了,声音低了下去,“这路……太难走了,你看这满脚的泥。”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咧了咧嘴,露出一个苦笑。
“刚来都这样,习惯了就好。”美玲安慰道,声音温和,目光落在孙丽冻得通红、微微发抖的手上,“先安顿下来,暖和暖和。回头收拾好了来找我,我家就在屯子东头,老槐树边上那家,好找。”她说着,自然地替孙丽捋了一下额前被风吹乱、沾着泥星的碎发。
“嗯!一定去!”孙丽用力点点头,脸上终于绽开一个发自内心的笑容,冲淡了些许初来乍到的惶然和疲惫。她还想说什么,前面带队的黄茹已经在招呼了:“孙丽!跟上队伍了!”
“哎!来了!”孙丽慌忙应了一声,又匆匆对美玲说:“美玲,我先过去了!”她朝美玲摆摆手,转身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向泥泞中缓慢移动的队伍,那个巨大的旅行袋拖在身后,在泥地上犁出一道歪歪扭扭的深痕。
美玲站在原地,目送着那个熟悉的、如今却沾满泥水的身影艰难地融入知青的队伍,渐渐走远。初春的风掠过打谷场,卷起残留的雪沫和尘土,带着刺骨的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