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穿越古代摆摊小厨娘 > 第524章 老铺接邀约,新酪载着初心行

第524章 老铺接邀约,新酪载着初心行(2 / 2)

-秋栗酪400g(过滤掉板栗碎,取细腻酪体)

-玉米淀粉40g(增加韧性,方便成型)

-白糖15g(调味)

-食用油5l(刷模具用)

-熟板栗碎10g(撒在表面,增加口感)

-关键步骤:

1.秋栗酪中加入玉米淀粉和白糖,搅拌成无颗粒的面糊;

2.模具内壁刷一层薄油,倒入面糊,表面撒上熟板栗碎;

3.蒸锅上汽后,放入模具,中火蒸25分钟;

4.蒸好后取出,放凉至室温,切成条状,装入密封袋即可。

(三)栗酪小方·颜值款

-适配场景:展演展示,拍照打卡

-基础原料(以秋栗酪为基底):

-秋栗酪300g(保留板栗碎,增加口感)

-吉利丁片8g(用凉水泡软)

-红糖5g(根据口味调整)

-干桂花2g(装饰用)

-关键步骤:

1.吉利丁片挤干水分,放入小碗,用微波炉加热15秒至融化;

2.秋栗酪中加入融化的吉利丁片和红糖,搅拌均匀;

3.倒入方形模具,表面撒上干桂花;

4.放入冰箱冷藏2小时,至酪体凝固,取出切成小方即可。

-匠人心得:“秋栗酪,贵在‘醇’与‘真’。醇者,板栗之厚、牛奶之浓也;真者,手工去皮、慢火熬制也。做此酪,需懂‘耐’——耐得泡栗之繁,耐得蒸制之慢,耐得发酵之久。柳氏后人切记,非遗之贵,在‘手工’,更在‘用心’——每一颗板栗的挑选,每一次搅拌的专注,都是酪品的灵魂。”

刘达看着苏明哲用口诀去栗皮,眼里满是佩服:“苏爷爷,您这手艺太厉害了!用口诀去栗皮,又快又完整!”老郑则帮着搅拌板栗泥:“这板栗泥真香!比我以前吃的板栗甜品香多了,这就是手工的味道啊!”

四、展演破质疑,反转再遇认可声

一周后,北京中华传统饮食博物馆的展演厅里坐满了观众,有美食爱好者,有文化学者,还有媒体记者。赵天磊也坐在观众席里,脸色阴沉地看着台上。

“大家好!我是柳氏酪道的传承人林晚星。”林晚星穿着蓝布围裙,手里拿着小铜锅,“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柳氏酪道的‘四季酪品’,它们分别是春芽酪、夏荷酪、秋栗酪和桂花酪。”

她一边演示秋栗酪的制作过程,一边讲述苏、柳两家的传承故事:“当年柳老夫人和苏明远先生,为了传承酪道,坚守西市街;今天我们带着他们的手艺来到北京,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手工酪品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这时,赵天磊突然站起来:“林老板,你说的这些都很好,可手工做酪一天能做多少?没有市场价值的非遗,有什么意义?”

林晚星笑着说:“赵总,我们今天准备了‘手工秋栗酪’和‘批量仿制秋栗酪’的对比品尝,大家可以尝尝,看看哪种更有味道。”

观众们纷纷品尝起来,有人说:“手工的这个好吃!板栗味浓,还有奶香味!”有人说:“批量的这个太甜了,没有手工的醇厚!”

博物馆的王馆长也站起来:“柳氏酪道的价值,不在‘量’,而在‘质’。它代表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顺时应季、手工匠心’的精神,这就是它的市场价值,也是它的文化价值!”

系统光屏瞬间亮起【终极剧情反转·全国扬名】:

【展演成果:柳氏酪道的展演获得了观众和媒体的一致好评,多家媒体报道了“西市街的非遗酪道”,晚星酪铺的线上订单量暴涨三倍;中华传统饮食博物馆决定永久收藏“柳氏四季酪道全谱”和苏明远的“学酪笔记”,还设立了“柳氏酪道展示区”】

【合作新模式:很多城市的非遗机构都联系晚星酪铺,想邀请他们去做展演和讲座;省文旅厅也决定把“柳氏酪道”作为“省级非遗名片”,推广到全国】

【意外之喜:赵天磊的“御味轩”因为“搅局”被媒体曝光,销量一落千丈;他后来悄悄去晚星酪铺,想拜师学艺,苏明哲告诉他“先学做人,再学做酪”,让他从基础学起】

“太感谢大家的认可了!”林晚星激动地说,“我们会继续坚守手工匠心,让柳氏酪道传承下去!”

五、老灶映归途,酪道新篇续匠心

展演结束后,林晚星他们带着观众的祝福回到西市街。晚星酪铺的门口挤满了街坊,张奶奶拿着刚烙好的饼:“晚星,你们可回来了!我们都等着尝北京回来的‘秋栗酪’呢!”

苏明哲往老灶台里添了把新的松木柴,火焰“噼啪”作响,映着满桌的四季酪品和每个人脸上的笑容——有骄傲,有坚定,更有对未来的期待。白承宇在笔记本上写下:“柳氏酪道的传承,是一场与‘匠心’的相守。从柳老夫人的‘用心做酪’,到林晚星的‘坚守手工’,变的是地域,不变的是‘以心传味’的初心。”

林晚星翻开“柳氏酪道初记”,在“桂花酪”的旁边,写下了“秋栗酪”及衍生小吃的配方,旁边加了一行小字:“2024年夏末,赴京城,传匠心,柳氏的酪道,是桂花的香,是板栗的醇,更是刻在骨子里的‘专’——守住专注,才能传得下百年匠心。”

老槐树的枝桠上,夕阳洒下金辉,风一吹,满街的酪香飘得很远很远——这香味,不仅暖了西市街的清晨和黄昏,更暖了那些坚守手工匠心的心,像柳老夫人当年希望的那样,永远醇厚,永远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