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旧摊新芽
芒种的雨气裹着艾草香漫过煤市街时,林晚星的缠藤刀正搁在重新支起的老摊位石案上。刀身突然渗出青液,在案面画出十二道浅沟,每道沟里都冒出株带字的幼苗:“酸”“甜”“苦”“辣”“咸”“鲜”“涩”“麻”“香”“醇”“清”“浊”,十二种味道的字迹在叶片上流转,像串跳动的味觉音符。
秦风推着新窑出的食器走来,陶碗叠放的间隙突然长出青藤,藤上结的陶质果实裂开,露出里面的馅料:酸梅混着琉璃厂的石屑,蜜饯裹着煤市街的面灰,苦瓜泥掺着护城河的淤泥……“这些都是按《守味总谱》里的‘本源味’配方做的。”他刚把陶碗摆在案上,碗底突然亮起光,在地面投出十二处旧摊位的虚影,每个虚影里都有个忙碌的身影,面容与当下十二坊的后人重合。
穿中山装的老人拄着拐杖站在巷口,拐杖头的铜饰突然转动,弹出十二张泛黄的摊位执照,每张执照的角落都盖着个模糊的红印——拼在一起时,竟是“守味总坊”的完整印章。“当年你姑奶奶的姐姐,就是用这些执照统管京城的味觉江湖。”老人刚把执照贴在墙上,纸面突然渗出油渍,在墙根汇成个微型灶台,灶上的铁锅正咕嘟着十二味混合的浓汤。
穿工装围裙的女子扛着锄头回来时,锄刃挑着个沾满泥浆的木箱,打开的瞬间飞出十二只琉璃瓶,每只瓶底都刻着个“客”字。“这是从味脉总库角落翻出来的,我爹说守土社的人,总要给食客留份念想。”她刚把瓶子摆在案上,瓶塞突然自动弹开,飞出无数味觉记忆的碎片:民国妇人在摊位前尝糖糕的笑靥,六零年汉子分食石粿的憨态,九零后学生举着糖画奔跑的身影……
二、百味新馔
金坊后人捧着鎏金食盒赶来时,盒盖开启的刹那,十二道金光射向石案,在每种幼苗旁凝成道新菜:
-五味石髓冻:取五种矿石髓汁,分别调以酸梅、蜜糖、苦瓜、辣椒、海盐,冷凝后切成十二面体,每面都刻着不同的味觉诗行
-十二巷面线:用十二处老摊位的土壤水和面,拉成的面线细如发丝,煮时会在汤里盘出各巷的名字,入口能尝出对应街巷的烟火气
-记忆糖画:以十二种年代的麦芽糖浆为原料,在铺着旧报纸的石板上作画,糖画凝固后会浮现购买者的童年味觉记忆,融化时甜香里裹着时光的味道
-石心豆腐:将琉璃厂的青石磨成粉,混着黄豆浆点卤,豆腐块的断面会显出各代守味者的掌纹,蘸不同的酱料,能尝出不同的人生况味
-轮回陶瓮菜:陶瓮分三层,上层腌着当年守心社的野菜,中层酿着守土社的谷物,下层藏着守石堂的矿石粉,开封时三股味道交融,会在空气中凝成“归”字
木坊后人提着竹编食篮走来,篮里的藤条突然舒展,变成十二双筷子,筷尖分别刻着十二种食材的纹样。“这是用总库后院那棵百年老藤编的,能尝出食客的味觉偏好。”他刚把筷子递给围观的孩童,筷身突然变色,有的泛出酸红,有的透出甜黄,与孩子们此刻想吃的味道完全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