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墙不倒,是根在断(1 / 2)

秋祭将至,太常寺急报送入王府:宗庙铜鼎三足现裂纹,需即刻重铸。

工部估银十万两,款项指定由沈家承办。

苏锦黎坐在书房案前,指尖轻轻摩挲着那封急件的边角。

她没动声色,只命人取来祭祀器物旧档。

纸页泛黄,墨迹斑驳,翻到“太祖御制宗庙礼器录”时,她停住了。

鼎为太祖亲立,传至今日已逾百年,历朝皆有养护记录,却从未有过更换记载。

所谓“裂纹”,连图样都未附一张,便要动用十万两库银?

她抬眼望向窗外,檐下风铃轻响,像在提醒什么。

她提笔写下一行批注:“既言裂,可示图;既言毁,可验旧。”随即召来赵九龄。

“去查近三年所有祭祀器物损耗记录,不论大小,一件不落。”

赵九龄领命而去,三日后归来,面色凝重。

“回王妃,两年内共上报损毁祭器一百三十七件——从香炉、烛台到玉磬、圭璧,无一幸免。总耗资合计十一万六千三百两,超过今年北境军饷拨款。”

苏锦黎沉默良久,目光落在桌角一份《工部采买明细》上。

沈家名下的铜矿、铸坊、窑口,几乎包揽了其中七成项目。

这不是修器,是吞金。

她起身踱步,脑中浮现的是春闱之后那一场场无声的火种。

百姓开始懂律法,学子敢于质疑,连孩童都能讲出“富户不应独占水源”。

他们一步步撕开权力的遮羞布,可对方也在反扑——这一回,他们盯上了祖宗的庙堂。

裴文昭得知此事后,当即以大理寺评事身份提请核查工部账目及器物残片。

礼部却迅速驳回,文书上赫然写着:“祭祀重地,岂容妄议?亵渎祖制,罪莫大焉。”

苏锦黎看到这份批复时,只是冷笑一声:“他们怕的不是祖宗,是真相被听见。”

她不再走官面程序。

次日清晨,虞幼窈被请入王府乐阁。

苏锦黎将一套古谱放在她面前——《宗庙颂·原调》,据说是太祖年间宫中乐正亲手所订,如今早已失传大半。

“你能复原吗?”她问。

虞幼窈点头,纤指抚过残卷,她虽不能言,但耳朵比任何人都敏锐。

三天后,《宗庙颂》重新奏响,音律庄重,九转回环,仿佛能穿透时光。

接着,苏锦黎命人请来虞幼窈早年师从的一支盲乐师团队。

这些人曾是太常寺外聘的校音人,因年老失势被遣散,却个个耳力惊人,能听出半丝偏差。

她带他们进入宗庙偏殿,十二枚正宫编钟悬于架上,表面光洁如新,似经精心打磨。

盲人们逐一抚钟、轻叩、闭目细听。

片刻后,为首的老者缓缓摇头,用沙哑的声音道:“第三、第五、第七钟音偏商位,差半律不止。第九钟更甚,几近破宫……这不是自然磨损,是人为削薄内壁所致。”

苏锦黎取出工部三日前呈交的验收文书——白纸黑字写着:“十二钟音正无误,合律合规。”

她笑了,笑得极冷。

“连祖宗的钟都能骗,还有什么不敢毁?”

当晚,赵九龄带回更惊人的消息:他策反了一名曾在沈家作坊当值的老铸匠。

那人颤抖着交代,沈家借修缮之名,将旧器熔毁,提取其中金银,再以劣质杂铜浇铸新器充数。

所得真金暗运出境,换作私银入库。

“那些钟鼎里头,本掺有太祖年间的赤金,一熔就是几十斤……”老匠人哽咽,“我们干的是断子绝孙的事啊……”

更令人发指的是,为保秘密,参与核心工序的工匠,十有八九失踪。

有人说被沉河,有人说是病死,无人敢查。

暗卫趁夜潜入沈家郊外铸坊,在废弃坩埚底部捞出一块未燃尽的残片。

拂去焦灰,铭文隐约可见——

“洪武三年·御制”。

铁证如山。

苏锦黎却没有立刻动手。

她在灯下盯着那块残片看了很久,忽然唤来匠人,将其锻造成一枚铜符,仅寸许长短,边缘粗糙,唯正面留下清晰铭文。

第二日,她密见钦天监郑明远。

“你昨夜所奏天象,我很信。”她将铜符递出,“若再有一星异动,不妨说,此乃‘星坠之地’拾得的遗物,主先祖警示。”

郑明远握紧铜符,眼神微震,终是默默收下。

数日后,内廷传出消息:元惠帝夜观星象,忧思难寐,特命裕王代行秋祭前仪,赴宗庙查验陈设。

那日清晨,细雨微歇,裕王踏进宗庙偏殿。

他一向迷信天象,对祭祀之事格外恭敬。

巡视至编钟架前,伸手轻扶木柱,似觉不稳,用力一撑。

就在这刹那,一根横梁微微晃动,一片薄铜屑自钟架缝隙脱落,悄然滑入他宽大的袖中。

他浑然未觉,继续前行,口中还念着祝祷词。

直至归府更衣,侍从抖袖清理,那片铜屑掉落案前。

他好奇拾起,见其质地特殊,便顺手拿砂纸打磨边缘,欲看清全貌。

烛光下,铭文渐显——

半个残字:

永昌。

裕王回到府中时,天已全黑。

细雨不知何时又落了下来,檐角滴水敲着青石板,一声声像是数着更漏。

他脱下外袍,侍从抖袖清理,那片铜屑便悄然滑落案前。

起初谁也没在意——不过是一块不起眼的碎铜,边缘焦黑,似经火焚。

可裕王目光一凝,忽地伸手拾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