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 第52章 你们查的是物,我们传的是骨

第52章 你们查的是物,我们传的是骨(2 / 2)

崔明远僵立当场。

他终于明白,这场博弈早已脱离文字与器物的层面。

他们不再藏铃,而是让所有人心里都住进一个不会响的铃。

而最可怕的不是反抗,是所有人都以为自己只是在听一首歌、看一场舞、听一段书。

当晚,茶馆灯火通明。

赵九斤换了新段子,嗓音低沉:“今儿咱讲一桩秘事——七王爷夜访绣坊……”他顿了顿,拐杖轻轻敲地三下。

台下有人轻笑,有人屏息。

“话说那夜风雨交加,王府密道直通城南药铺。有人见一女子提灯而出,手中汤药滚烫,却不是治病,而是传信……”

他越说越玄,末了长叹一声:

“如今啊,满城都是铃。”夜风穿堂,茶馆内油灯摇曳。

赵九斤的拐杖第三次敲地,声落如钟,三短一长,人群默契地静了下来。

“话说那夜风雨交加,王府密道直通城南药铺。”他压低嗓音,眼神却亮得惊人,“有人见一女子提灯而出,手中汤药滚烫,却不是治病,而是传信。”

台下有人轻笑,随即又屏息凝神。

一个老妇人不自觉地用指甲轻轻叩着桌面,节奏竟与说书人的顿挫分毫不差。

“那药汤啊,看着是黄连当归,实则墨汁融于胶,写在桑皮纸上,层层裹进蜡丸,塞进陶铃腹中。”赵九斤咧嘴一笑,声音忽转悠远,“你道这铃从何来?街头孩童五文钱买的‘平安铃’,庙前求签后赠的‘福缘铃’,甚至寡妇上坟挂的‘念魂铃’……全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命。”

他顿了顿,抬眼扫过全场:“如今啊,满城都是铃。”

笑声还未落定,角落里一个少年忽然开口:“那咱们这叫‘全民持铃’?”话音刚落,哄堂大笑,连几个差役都跟着拍起腿来,脚下不自觉踩出三步一顿的节拍。

就在这喧闹间,屋脊上一声轻响——一只麻雀扑棱飞过,爪子带落一片瓦松,碎屑坠入天井水缸,发出“咚、咚、咚、叮——叮”的声响。

三短一长。

人群中,三个衣衫寻常的少年几乎同时抬头,彼此交换一眼,随即悄然起身,借着人影晃动的掩护,无声离席。

他们没走正门,而是绕向后巷,脚步落地皆轻,每行三步便微顿半息,仿佛踏的是某种看不见的谱线。

其中一人怀里贴身藏着一块玉牌,上面刻着“静心养德”,指腹反复摩挲背面暗纹——那是灯诗首句的拆解笔画。

与此同时,七王府西厢暖阁,烛火微动。

苏锦黎正翻阅一份新抄录的市井谣谚集,眉头微蹙。

她并非担忧泄露,而是思索着下一步该如何让“节奏”彻底脱离人为控制,成为自发流淌的民间本能。

“让他们觉得这是自己的声音。”萧澈曾这样说。

她合上册子,望向窗外夜色。

今夜的节奏比往日更密了,不止说书、不止乐舞,连街头卖糖人的铜锣、乞儿讨饭的竹板,都在无意识中趋同。

这不是传播,是渗透。

她低声自语:“崔明远快撑不住了。”

果然,在城东一处幽静宅院里,崔明远独坐书房,案前堆满纸页,全是近半月收集的各类声响记录:梆子、钟鼓、童谣、打铁声……他一遍遍用指尖敲击桌面,模拟可能藏匿反诗的节拍。

忽然,窗外雨落,檐水滴入铜盆,清冷入耳——

叮、叮、叮……(停顿)……叮、叮。

三短,两长。

正是灯诗起句“火从信处自然有”的启音节律。

他浑身一震,猛地站起,手肘撞翻茶盏,热水泼洒满案。

水渍蜿蜒,像极了一道未完成的密文。

镜中映出他的脸,苍白而紧绷。

嘴唇不知何时已微微开合,无声诵出那句早已深植脑海的暗语:

“铃在人心不在手……”

他怔住了。

良久,缓缓坐下,提笔欲写奏疏。

笔尖悬于纸上,墨滴凝聚,迟迟未落。

终于,他在空白奏纸上写下标题:

《请废禁铃令疏》

字迹沉重,如负千钧。

而就在翌日晨钟未响之际,一道朱批令函自大理寺急递而出,封泥未干,直送安国公府与七王府——

谁也不知,一场风暴已在无声中悄然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