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州海峡通航恢复的消息在沿海即刻传开,码头汽笛此起彼伏。张浩没有停,他从九宫水府阵心拔高,回望整片南海的风、水、电、火四势交错,像一张被风暴拉扯的旧渔网,随时可能再度撕裂。
若只固一峡而弃群岸,便是治标不治本。要稳住南海沿岸的百港千湾,需把工程与术法拧成一股绳——织一张“海网”,让每一个港、每一处海脊、每一段海沟都入网受控。
“海网联控,从此时,此地,此龙起。”
他俯冲入琼州北口海底,以九宫水府的中宫为第一节点,向西北、东北两侧放射龙力丝缕,像从结实的浮漂抽出主线,去牵挂更多浮漂。
每一缕龙力穿插海床,勾连起沉睡的水脉,沿岸的防波堤与消浪堤在“龙佑”指令下亮起红蓝相间的光带——那是工程侧的“潮压感应条”,与张浩的龙力共振,组成最底层的数据脉络。
“节点起,网纹显。”
张浩昂首,龙吟出喉,音波化成细密的鳞形符号,印在海面与海床之间。每一枚鳞符皆是一枚微阵:
井字波阻:在港湾入口阻滞相位不合的波群,防止两股潮头互撞;
箍环回澜:在码头外海做能量回收,截取溢散浪能;
潮膜缓释:将骤涨的潮压引导进沿岸潮塘,缓释再放。
工程侧迅速响应。沿海各港的调度从“龙佑”App接收任务:
打开堤顶的智能潮闸,配合潮膜缓释档位;
启动港机的“风暴静默”,给吊机与轨道加设抑振;
低位岸电切到“优先供船”,保障救援与运补船只。
光带在海岸线铺开,好似为整条海边缝上磷光的缝线。
“龙王,南沙、北部湾、珠江口,三个方向的风应、潮位数据接入完成。”调度台在“龙佑”里报告。
“接雨衡云系统。”张浩吐字如雷。
云层内的“雨衡”应答,三十六座云测塔同时转向,云高、风切变、雷压数据下泻入海。张浩以龙角为分配枢纽,给海网三层赋权:
表层:风面联控。以风缆走廊为骨,控制十米以下风场,保护近海作业;
中层:潮脉联控。以水府扼口为枢纽,驯服两百米内潮汐,保障航道通畅;
底层:岩火联控。以火山灯串为警戒,监测海底热脉与气泡涌泉。
三层叠合,网形成。
张浩在珠江口外推开一片“静海”,试行联控。十数座港口的潮位曲线在“龙佑”大屏变得整齐,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梳过。
然而,网起必有逆鳞。
水下,一团黑影贴着海床滑行,速度极快。它不像梼杌那般粗暴,反而细长、柔韧,像蛇,却不是蛇;像鱼,却比鱼多了九分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