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这次保密做得极严,你又不是搞情报的,没察觉到很正常。”小安不以为意地摆摆手。
但随后小安将手机屏幕转向他,指尖点在其中一张照片的角落,那里有个面容青涩却格外醒目的年轻人。
“接下来多留意这个孩子,必要时候,可以适当推他一把。等他在星芒吃够了苦头,我们再把他签过来。”
“这孩子......您很看好?”柳助理注意到小安眼中一闪而过的惋惜,试探着问,“如果潜力很大,要不要现在就让人去接触,想办法提前签回来?省的他在那里荒废时间。”
“不用......”小安轻笑摇头,“还没到那个程度。这孩子的资质,绝对是团里最亮眼的一个,星芒肯定也给了他最好的承诺。现在去挖人,不仅容易落人口实,他自己也未必能下定决心来。”
她语气平静,却带着洞悉一切的冷静:“等他真正体会到现实的落差,我们的伸手才叫雪中送炭。而现在去,不过是锦上添花,他不会珍惜。”
说完,她还是低低叹了一声,带着一丝微不可察的惋惜。
仿佛已经看到了这个耀眼的少年,因为太过出色而入选,却也注定因这份出色而吃苦。
错只错在,他签了星芒。
在偶像团体运营中,成员个人光芒过强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团队中有一人明显出众,长期来看整个团的认知度可能会逐渐被个人覆盖。粉丝记住的只是他,而非团体。
他个人能为公司输送的利益,终究小于团体的总和,所以公司不会为了他而放弃精心打造的团队。
除非他带来的利益能大过整个团队,但这样现象级的艺人几年都出不了一个,况且,这依然要以公司的资源倾斜为前提。
所以,这对于利益为先的经纪公司来说,是绝对不愿见到的局面。
一般来说,公司应对这种情况有两种策略。要么防爆处理,要么全员补强。
防爆处理可以,适当抑制最突出成员的曝光度,将话题与资源向其他成员或团体整体引导。
这样做能维持团队平衡,但缺点是团体出圈速度慢,可能错失市场机会;即便成功,也常是昙花一现,难以持续。
而全员补强......顾名思义是为其他成员匹配相应资源,拉平成员间的实力与认知差距,推动团体整体前进。
正如L&A对bIGbANG的做法:五个人各自能打,合体更强,这才使得他们最终登顶。
而星芒会选择的只可能是第一条。
因为他们没有L&A那样的资源实力去做“全员提升”,也缺乏长期运营的耐心。
对他们来说,控制成本、快速变现才是首要目标。
因此,那个最亮眼的孩子,在经历出道的高光之后,即将面对的不会是力捧,而是无形的压制与冷处理。
这不是小安的预测,而是星芒一贯的运作逻辑罢了。他们擅长用承诺吸引优秀苗子,却在成团后以“平衡”为名,行“防爆”之实。
可惜了好苗子,但市场就是这样......有时候,签对公司,比个人实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