寥寥数十字,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精准地敲在了君王心底最深处的那一丝隐忧之上。
林昭的精神前所未有的集中。
他不再去想考官,不再去想三皇子,眼中只有这张纸,心中只有那位远在京城,俯瞰天下的昭武帝。
他笔走龙蛇,将兴业司的模式剖析得淋漓尽致。
首先,是大利。
他详述了隧道窑与陶模具这两项技术革新,如何将生产效率提升到一种近乎恐怖的境地。
他没有空谈理论,而是用兴业司这一个多月来的真实账目说话。
这些冰冷的数字,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具冲击力。
紧接着,他指出这只是小利。
真正的大利,是模式之可循。
这种不依赖于兼并土地,而是通过技术革新、流程管理、规模化生产来创造巨额财富的新模式,完全可以从荆州复制到大晋的每一个州府。
两淮的盐,景德的瓷,蜀中的锦,皆可循此法!
一旦推广,朝廷的财政困境将迎刃而解。
强兵、赈灾、兴修水利,都将拥有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持!
写到此处,文章气势恢宏,仿佛一幅盛世画卷已然展开。
然而,下一刻,林昭笔锋陡然一转,森然如刀。
他开始论述那足以动摇国本的巨弊。
“利不受君控,则为国之巨害!”
他大胆地提出假设,若此模式被某个权臣掌握,他便能不依靠朝廷俸禄,豢养私兵,结交党羽,形成一个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庞大势力。
若被地方豪强掌握,他们便能富可敌国,与官府分庭抗礼,成为国中之国。
甚至,若被敌国细作窃取,用在军备之上,大晋的边防将危如累卵!
每一个字,都像是一记重锤,敲打在所有统治者最敏感的神经上。
财富,从来不是最重要的。
对财富的绝对掌控,才是。
最后,他提出了解决方案。
这方案,大胆到了极致,也精准到了极致。
他建议,将兴业司从地方官府手中彻底剥离,收归内帑,成立一个由皇帝亲自掌握、直接管辖的皇家工商总会!
所有核心技术、工坊图纸、财务账目、人事任免,皆由君王一人独揽。
遍布全国的兴业司,将成为皇帝最忠实的钱袋子,成为他深入地方、洞察一切的眼睛和耳朵。
这财富巨兽,必须也只能被一条锁链牢牢锁住。
而锁链的另一头,只能握在陛下的手中。
当最后一笔落下,林昭整个人像是从水里捞出来一般,浑身被冷汗浸透。
他感到一阵剧烈的虚脱,脑海中仿佛有无数根钢针在搅动,头痛欲裂。
这是鉴微过度运转的后遗症。
为了写好这份答卷,他几乎将自己的精神力压榨到了极限,去模拟、去推演那位帝王看到每一个字时的心理变化。
他靠在号舍冰冷的墙壁上,大口喘着粗气,眼前的景物都开始变得模糊。
就在他意识昏沉,昏昏欲睡之际。
他忽然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他的视野中,原本那个由无数物质细节构成的世界,此刻竟然浮现出了一丝丝淡淡的、肉眼完全不可见的气流。
这些气流色彩各异,形态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