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一言镇府学(2 / 2)

他开口便直指核心,众人纷纷点头。

周晟冷笑一声:“此等浅显道理,三岁小儿亦知。我所问者,乃是其精髓!”

林昭淡然一笑,终于将目光落在周晟身上。

“那不知周兄所理解的精髓,又是什么?”

周晟昂起头,傲然道:“自然是'明分谊,正名实'!为君者当如何,为臣者当如何,内外有别,尊卑有序!

若有小人以机巧之术,行阴诡之道,逾越本分,便是乱了名实,非圣人之学也!”

这番话几乎是指着林昭的鼻子在骂他小人、乱了名分!

满场气氛愈发紧张。

林昭却不为所动,反而抚掌赞叹。

“说得好。但周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拔高。

“周兄只知公羊家之辞章,可知《左传》如何记述?可知《谷梁传》如何阐发?

你谈名实,可知考据学派对王字在不同篇章中的训诂考证?你谈分谊,可知宋儒程朱如何借此构建其理学?”

一连串的反问如雨点般密集地抛向周晟。

周晟的脸色瞬间变了。

这些问题每一个都直指经学研究的最深层次,涉及义理、考据、辞章三个完全不同的维度。

他引以为傲的观点,在林昭这番话面前瞬间显得单薄而可笑。

林昭根本不给他喘息的机会,继续说道:

“你只看到'尊王',却没看到管仲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靠的仅仅是口头上的尊崇吗?是齐国的富强兵力,是管子'经世致用'的改革之功!”

“你只看到'攘夷',却没看到其背后是华夏文明与戎狄蛮夷在生产力、文化制度上的全面碾压!

圣人着《春秋》,不是为了让后人空谈尊卑名分,而是要我等看清这背后的力量消长,懂得如何富国强兵,如何齐家治国!”

他的声音愈发响亮,每一个字都如洪钟大吕,震撼着在场每一个学子的心灵。

众人面面相觑,眼中满是不敢置信。

有人暗自摇头,仿佛在怀疑自己的耳朵。

有人则若有所思,似乎在重新审视这个少年。

林昭最后看着面色涨红如猪肝、一个字都说不出来的周晟,语气恢复了平静,却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淡漠。

“读书,若只为风花雪月,高谈阔论,不过是书蠹而已。”

“圣贤之学,在于经世致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缓缓道出最后一句话,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耳中,如雷贯耳。

“若连己身都无法保全,亲族都无法庇护,何谈大道?何谈春秋?”

此言一出,满场死寂。

死寂过后,是雷鸣般的喝彩!

“说得好!”

“说得太好了!这才是读书人该说的话!”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之前那位对林昭颇为客气的老教习,此刻更是激动得浑身发抖,他站起身,对着林昭深深一揖。

“林案首此论,高屋建瓴,发人深省!老朽,受教了!”

经此一役,府学之内,再无人敢质疑林昭的学问。

他用无可辩驳的才学,彻底击溃了所有质疑之声。

林昭,就此完成了从一介农家子,到整个荆州府学年轻一辈中,无可争议的领军人物的华丽转身。

而就在荆州府学为林昭的才学而震动之时。

一队快马自京城而来,抵达了荆州。

为首之人,乃是新任的提督学政,巡按御史徐巍。

此人入驻官驿后,接见的第一人,便是新任代理知府魏源。

听完魏源对荆州学政的汇报,徐巍端着茶杯,状似随意地问道:“本官入城时,听闻府学有位少年名曰林昭,才学惊世,且是魏大人的高足?”

魏源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正是劣徒。”

徐巍点了点头,眼神却冷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