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2 / 2)

“这是在灭口,在警告我们,也在……警告山长。”

一条人命,说没就没了。

前一刻是棋子,下一刻便是弃子。

林昭一口饮尽杯中冷茶,冰冷的液体顺着食道滑入胃中,却压不住那股从心底窜起的寒气。

这是一张会吃人的网,而他,已经用自己的行动,惊动了网中央那头看不见的蜘蛛。

力量……

在这个人命如草芥的地方,所谓的智慧和计谋,若没有足够的力量作为后盾,不过是催命的符咒。

次日,藏书楼。

林昭没有去翻阅那些禁书,而是立在三楼窗边,望向楼下。

裴云程正坐于案前,手中捧着的并非圣贤书,而是一册《河防一览》。

他看得极为专注,眉心紧蹙,不时在纸上演算着什么。

林昭的鉴微之力悄然展开,他感知到,裴云程那份世家子弟的骄傲之下,多了一丝焦躁与迷茫。

那是对空谈误国的初次警醒,也是在格物社的映衬下,对自己所学产生的动摇。

这栋看似坚固的楼阁,根基已然松动。

林昭收回目光,心中有了计较。

一个强大的敌人固然可怕,但一个开始自我怀疑的对手,或许……能有别的用处。

就在此时,书院钟声再响。

年终考评最后一项,策论,即将开始。

所有学子齐聚大讲堂。

刘教习展开卷轴,高声宣布:“本年终考,策论之题为,《论江南水患之根源与防治》!”

题一出口,满堂哗然。

这题目太过宏大,也太过务实。

江南水患,国朝痼疾,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漕运、农桑、吏治,盘根错节,远非寻常学子所能论述。

不少人当场面露难色,绞尽脑汁也只想得起大禹治水的典故。

裴云程闻题,先是一怔,随即眼中亮起一抹光彩。他苦心钻研《河防一览》多日,此题正中下怀!

考场设于各学舍,明日上交。

林昭回到观云小筑,铺开纸笔,神情已恢复平静。他提笔蘸墨,闭上双眼,格物社众人日夜推演的水文模型,那些标注着水位、流速、淤积点的图纸,在脑海中一一流过。

他落笔了。

开篇不引经据典,直言格物社最新构想,束水冲沙堤,并附以详尽数据,论证其效,此为术。

随即,笔锋一转:“然器物之利,可解一时之患,非长久之计。水患之根,不在江河,而在人心,防治之本,不在堤坝,而在吏治。”

治水,必先治吏!此为道。

三个时辰后,林昭搁下笔,整篇策论一气呵成。

他轻轻吹干纸上的墨迹,小心翼翼地将卷子叠好。

抬眼望去,窗外的冬雨不知何时已经停歇,乌云散尽,露出一角被雨水洗过的湛蓝天空,清澈如洗。

策论评议之日,大讲堂内静得能听见窗外落叶的声音,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高台之上。

这最后一项考评,将决定格物社与正心社长达一年的争斗,究竟谁能笑到最后。

刘教习手持一沓卷宗走上高台,清了清嗓子,堂下瞬间鸦雀无声。

他的目光在人群中扫过,最终停留在裴云程身上,眼神复杂,既有欣赏,也有一丝藏不住的惋惜。

“裴云程之策论,引经据典,上溯《禹贡》,下至《河渠书》,洋洋洒洒,文采卓然,将历代治水得失剖析得鞭辟入里,堪称范文。”

此言一出,裴云程身后的正心社成员已是面露喜色。